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社区 | 第19页 |
2.1.2 社区治理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页 |
2.2.3 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淮安市清江浦区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3.1 清江浦区社区治理的举措和成效 | 第23-29页 |
3.1.1 清江浦区社区治理的基本做法 | 第23-26页 |
3.1.2 清江浦区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 | 第26-29页 |
3.2 清江浦区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3.2.1 社区治理角色错位 | 第29-30页 |
3.2.2 社区治理权责不等 | 第30页 |
3.2.3 社区治理资源匮乏 | 第30-31页 |
3.2.4 多元治理主体中仍是政府独大 | 第31-32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3.3.1 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 | 第32-33页 |
3.3.2 社区治理经费来源单一 | 第33页 |
3.3.3 缺乏多元共建长效机制 | 第33-34页 |
3.3.4 居民对社区归属感不强 | 第34-35页 |
第4章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35-41页 |
4.1 国外社区治理的概况 | 第35-36页 |
4.1.1 美国:社区高度自治 | 第35-36页 |
4.1.2 新加坡: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治理 | 第36页 |
4.1.3 日本:混合式社区治理 | 第36页 |
4.2 国内其它地区社区治理的概况 | 第36-39页 |
4.2.1 上海:行政主导的社区治理 | 第37页 |
4.2.2 沈阳:居民自治为主的社区治理 | 第37-38页 |
4.2.3 清河实验:专家参与型社区治理 | 第38页 |
4.2.4 苏州工业园区:拓展社区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 | 第38-39页 |
4.3 经验借鉴 | 第39-41页 |
4.3.1 坚持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39页 |
4.3.2 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 | 第39-40页 |
4.3.3 优化社区运行机制 | 第40页 |
4.3.4 培育社区自治新风 | 第40-41页 |
第5章 完善清江浦区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1-51页 |
5.1 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 | 第41-42页 |
5.1.1 政府部门明确自身职责不越位 | 第41-42页 |
5.1.2 居委会要认清自身性质不错位 | 第42页 |
5.1.3 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作用不缺位 | 第42页 |
5.2 建立权责明晰的运行机制 | 第42-44页 |
5.2.1 建立工作准入机制 | 第43页 |
5.2.2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 第43页 |
5.2.3 建立人员激励机制 | 第43-44页 |
5.3 加强社区发展的经费保障 | 第44-45页 |
5.3.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 第44-45页 |
5.3.2 强化经费使用管理 | 第45页 |
5.3.3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 第45页 |
5.4 健全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 | 第45-48页 |
5.4.1 厘清多元主体的工作职责 | 第46-47页 |
5.4.2 建立多元治理的议事平台 | 第47-48页 |
5.4.3 推进治理主体协调联动 | 第48页 |
5.5 培育积极文明的社区新风 | 第48-51页 |
5.5.1 充分释放居民自治活力 | 第48-49页 |
5.5.2 积极推进文明社区创建 | 第49页 |
5.5.3 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访谈记录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