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软件环境 | 第26页 |
缩写 | 第26-28页 |
1 绪论 | 第28-4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8-33页 |
1.1.1 城市空间增长管理面临的挑战 | 第29-30页 |
1.1.2 城市空间增长管理面临的机遇 | 第30-31页 |
1.1.3 港口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 第31-32页 |
1.1.4 城市增长边界是空间增长有效管理的基础 | 第32-3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1.2.1 丰富城市增长边界“逆向思维”研究 | 第33-34页 |
1.2.2 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 第34页 |
1.2.3 宁波是港口城市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 | 第34页 |
1.3 研究概念界定 | 第34-40页 |
1.3.1 城市增长边界的概念 | 第34-37页 |
1.3.2 相似概念辨析 | 第37-40页 |
1.4 研究体系设计 | 第40-4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43-56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与进展 | 第43-49页 |
2.1.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 第43-44页 |
2.1.2 城市增长边界的内涵解读 | 第44页 |
2.1.3 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方法 | 第44-46页 |
2.1.4 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机制 | 第46-47页 |
2.1.5 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评价 | 第47-48页 |
2.1.6 国外相关研究小结 | 第48-49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与进展 | 第49-55页 |
2.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 第49页 |
2.2.2 城市增长边界的定位认识 | 第49-50页 |
2.2.3 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方法 | 第50-52页 |
2.2.4 城市增长边界的管理体系 | 第52-53页 |
2.2.5 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评价 | 第53-54页 |
2.2.6 国内相关研究小结 | 第54-55页 |
2.3 国内外研究特点与差异 | 第55-56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 第56-64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56-61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57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57-58页 |
3.1.3 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 第58-60页 |
3.1.4 城市发展定位 | 第60-61页 |
3.2 数据资料与预处理 | 第61-64页 |
3.2.1 遥感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第61-62页 |
3.2.2 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 | 第62页 |
3.2.3 地理空间数据资料 | 第62-64页 |
4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时空分析 | 第64-99页 |
4.1 中心城区概况与数据准备 | 第64-66页 |
4.1.1 中心城区概况 | 第64-65页 |
4.1.2 数据准备 | 第65-66页 |
4.2 中心城区各类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 | 第66-73页 |
4.2.1 扩展强度指数 | 第66-67页 |
4.2.2 中心城区 | 第67-69页 |
4.2.3 港口区 | 第69-71页 |
4.2.4 时空差异分析 | 第71-73页 |
4.3 中心城区各类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分异 | 第73-80页 |
4.3.1 等扇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4.3.2 空间分异结果 | 第74-77页 |
4.3.3 城市主导扩展翼 | 第77-80页 |
4.4 中心城区各类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演化模式 | 第80-83页 |
4.4.1 核密度分析方法 | 第80-81页 |
4.4.2 热点图结果 | 第81-82页 |
4.4.3 空间演化模式 | 第82-83页 |
4.5 全市城市空间增长引导 | 第83-96页 |
4.5.1 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增长引导 | 第83-90页 |
4.5.2 全市城市空间增长引导 | 第90-9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5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99-115页 |
5.1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述 | 第99-100页 |
5.1.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与应用 | 第99-100页 |
5.1.2 土地适宜性评价对边界划定的基础作用 | 第100页 |
5.2 全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构建 | 第100-105页 |
5.2.1 生态优先导向及评价规则 | 第100-101页 |
5.2.2 保护区域排除 | 第101-103页 |
5.2.3 评价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 第103-104页 |
5.2.4 评价指标定量分级 | 第104-105页 |
5.3 全市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 | 第105-112页 |
5.3.1 自然因素评价 | 第106-110页 |
5.3.2 社会经济因素评价 | 第110-112页 |
5.4 全市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112-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6 基于元胞自动机(CA)模型确定城市增长边界的规模与布局 | 第115-151页 |
6.1 CA模型概述 | 第115-117页 |
6.1.1 CA模型的概念与应用 | 第115-116页 |
6.1.2 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的CA模型的优势 | 第116-117页 |
6.1.3 CA模型分区模拟的优势 | 第117页 |
6.2 全市CA模型的建立 | 第117-133页 |
6.2.1 软件环境 | 第117-118页 |
6.2.2 Dinamica运行流程 | 第118-119页 |
6.2.3 模型数据 | 第119-123页 |
6.2.4 全市边界规模与布局的确定方法 | 第123-131页 |
6.2.5 模型校准 | 第131-133页 |
6.3 全市CA模型的分区模拟与验证 | 第133-138页 |
6.3.1 分区模拟的转换功能 | 第133-134页 |
6.3.2 分区模拟的参数设置 | 第134-135页 |
6.3.3 分区模拟精度验证 | 第135-138页 |
6.4 2020年全市城市增长情景预测 | 第138-142页 |
6.4.1 情景预设与分区模拟的参数设置 | 第138-139页 |
6.4.2 全市城市增长预测结果 | 第139-140页 |
6.4.3 全市城市增长边界结果 | 第140-142页 |
6.5 全市城市增长边界对比与优化 | 第142-148页 |
6.5.1 城市增长边界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类似成果对比 | 第142-147页 |
6.5.2 城市增长边界优化调整 | 第147-14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8-151页 |
7 城市空间扩展的调控与管理策略 | 第151-158页 |
7.1 城市空间扩展调控的关键:产业结构与布局 | 第151-154页 |
7.1.1 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方向 | 第151-152页 |
7.1.2 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途径 | 第152-154页 |
7.2 建立城市综合规划和管理系统 | 第154-156页 |
7.2.1 城市增长的总量控制与强度引导 | 第154-155页 |
7.2.2 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 第155-156页 |
7.3 发挥城市增长边界的实际效用 | 第156-157页 |
7.3.1 综合制定和实施城市增长边界 | 第156页 |
7.3.2 完善城市增长边界实施评价机制 | 第156页 |
7.3.3 健全城市增长边界外用地空间管制 | 第156-15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8-16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8-163页 |
8.2 创新点 | 第163-164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8页 |
作者简历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