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华庆油田长63储层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2-15页
        1.2.1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测井评价技术研究现状第13页
        1.2.3 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方案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6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第16-17页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17-21页
        1.5.1 主要研究成果第17-20页
        1.5.2 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储层基础地质特征研究第21-62页
    2.1 区域地质概况第21-22页
    2.2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第22-27页
        2.2.1 研究区地层特征第22-23页
        2.2.2 研究区地层划分方案第23-27页
    2.3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第27-42页
        2.3.1 区域沉积背景第27页
        2.3.2 沉积相标志分析第27-31页
        2.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31-32页
        2.3.4 测井相研究第32-37页
        2.3.5 储层砂体展布特征第37-42页
    2.4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42-48页
        2.4.1 储集层岩石组分特征第42-43页
        2.4.2 储集层岩石碎屑组分特征第43-44页
        2.4.3 储集层岩石粒度特征第44-45页
        2.4.4 储集层磨圆度及分选特征第45-46页
        2.4.5 储集层填隙物特征第46-48页
        2.4.6 储集层物性特征第48页
    2.5 成岩作用类型第48-60页
        2.5.1 压实作用第49-51页
        2.5.2 溶蚀作用第51-52页
        2.5.3 胶结作用第52-60页
    小结第60-62页
第三章 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第62-86页
    3.1 测井资料的标准化第62-65页
        3.1.1 标准层和关键井的选取第62-63页
        3.1.2 测井资料的均值标准化法第63-65页
    3.2 岩心样品物性实验数据的深度归位第65-67页
    3.3 储层物性参数评价第67-70页
        3.3.1 孔隙度模型的建立第67-69页
        3.3.2 渗透率模型的建立第69-70页
    3.4 沉积微相定量研究第70-80页
        3.4.1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测井特征参数选取第70-76页
        3.4.2 沉积微相判别模型的建立第76-80页
    3.5 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第80-81页
    3.6 储层油水界面的判别第81-84页
        3.6.1 泥质含量与电阻率交会图版第82-83页
        3.6.2 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版第83-84页
    小结第84-86页
第四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第86-110页
    4.1 孔喉发育特征第86-91页
        4.1.1 孔隙类型第86-90页
        4.1.2 喉道类型第90-91页
    4.2 高压压汞表征储层孔隙结构第91-94页
    4.3 恒速压汞表征储层孔隙结构第94-102页
        4.3.1 样品实验信息及结果第95-98页
        4.3.2 孔隙结构表征及影响因素第98-102页
    4.4 核磁共振可动流体研究第102-109页
        4.4.1 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第102-104页
        4.4.2 影响动流体赋存特征的主要因素第104-109页
    小结第109-110页
第五章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第110-124页
    5.1 层内非均质性分析第110-115页
        5.1.1 单砂层粒度韵律第110-111页
        5.1.2 层理构造第111-112页
        5.1.3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第112-115页
    5.2 层间非均质性分析第115-119页
        5.2.1 层间隔夹层的识别标准第115-116页
        5.2.2 层间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方法第116-118页
        5.2.3 隔夹层对储层纵向砂体发育的影响第118-119页
    5.3 平面非均质性第119-122页
        5.3.1 物性参数的平面展布第119-120页
        5.3.2 平面砂体参数的分布规律第120-122页
    小结第122-124页
第六章 储层油水相渗特征及影响因素第124-145页
    6.1 油水相渗实验分析第124-125页
    6.2 实验结果分析第125-132页
        6.2.1 实验样品信息第125页
        6.2.2 实验结果第125-127页
        6.2.3 典型油水相渗曲线特征第127-128页
        6.2.4 水驱油实验特征分析第128-130页
        6.2.5 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第130-132页
    6.3 华庆油田高含水地区水驱特征曲线推导第132-144页
        6.3.1 相渗曲线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第133-135页
        6.3.2 高含水期水驱曲线上翘现象的理论分析第135-140页
        6.3.3 高含水期水驱特征曲线的推导第140-142页
        6.3.4 生产实例验证第142-144页
    小结第144-145页
结论与认识第145-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9-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氢化煤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寒武纪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