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炼焦化学工业论文--煤的高温干馏论文--化学产品加工论文--沥青加工论文

氢化煤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8-48页
    1.1 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第18-27页
        1.1.1 易石墨化碳材料第20-23页
        1.1.2 难石墨化碳材料第23-27页
    1.2 沥青的来源及基本性质第27-32页
        1.2.1 石油系沥青第27-29页
        1.2.2 煤焦油沥青第29-32页
        1.2.3 煤液化残渣萃取物第32页
    1.3 煤焦油沥青的改性第32-39页
        1.3.1 加氢处理第33-34页
        1.3.2 氧化交联第34-36页
        1.3.3 热缩聚处理制备中间相沥青第36-38页
        1.3.4 其它处理方式第38-39页
    1.4 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第39-46页
        1.4.1 熔融纺丝制备沥青基碳纤维第40-42页
        1.4.2 纳米碳纤维第42-46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46-48页
2 实验部分第48-56页
    2.1 实验原料第48-49页
    2.2 实验仪器第49-50页
    2.3 表征方法第50-56页
        2.3.1 红外光谱第50页
        2.3.2 氮气物理吸附第50页
        2.3.3 拉曼光谱第50-51页
        2.3.4 X射线衍射第51页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51页
        2.3.6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第51页
        2.3.7 核磁共振第51-52页
        2.3.8 气相色谱质谱连用分析第52页
        2.3.9 元素分析第52页
        2.3.10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52-53页
        2.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53页
        2.3.12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53页
        2.3.13 四探针法测试电阻值第53页
        2.3.14 沥青的族组成测定第53页
        2.3.15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检测测试第53-54页
        2.3.16 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及电化学测试第54-55页
        2.3.17 钠离子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测试第55-56页
3 高温煤焦油全馏分加氢精制及合成中间相沥青第56-77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实验部分第57-60页
        3.2.1 催化剂的制备第57-58页
        3.2.2 原料油预处理第58页
        3.2.3 加氢反应第58-59页
        3.2.4 中间相沥青制备及纺丝过程第59-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75页
        3.3.1 催化剂的结构第60-61页
        3.3.2 加氢反应条件对氢化沥青性质的影响第61-64页
        3.3.3 高温煤焦油全馏分加氢精制第64-69页
        3.3.4 合成中间相沥青及反应因素考察第69-73页
        3.3.5 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第73-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4 静电纺丝制备共轴纳米碳纤维及机理探究第77-91页
    4.1 引言第77页
    4.2 实验部分第77-79页
        4.2.1 共轴纳米碳纤维制备过程第77-79页
        4.2.2 DFT计算第79页
        4.2.3 结构表征第7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9-90页
        4.3.1 共轴纳米碳纤维结构分析第79-88页
        4.3.2 共轴纳米碳纤维结构成因探究第88-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5 共轴纳米碳纤维的电化学应用第91-108页
    5.1 引言第91页
    5.2 实验部分第91页
        5.2.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组装与性能测试第91页
        5.2.2 超级电容器的组装与性能测试第91页
        5.2.3 钠离子电池的组装与性能测试第9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1-107页
        5.3.1 共轴纳米碳纤维作为电极在DSSCs中的应用第91-95页
        5.3.2 共轴纳米碳纤维作为电极在SCs中的应用第95-100页
        5.3.3 共轴纳米碳纤维作为电极在SIBs中的应用第100-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8-111页
    6.1 结论第108-109页
    6.2 创新点第109-110页
    6.3 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作者简介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华煤及白音华煤的热解和液化反应性研究
下一篇:华庆油田长63储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