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本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1 本文结构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2.1 关于城市群的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2.1.1 国外关于城市群的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2.1.2 国内关于城市群的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2 关于分工、专业化的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2.1 国外关于分工、专业化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2.2 国内关于分工、专业化的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3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3.1 城市群的概念 | 第19页 |
3.2 分工、专业化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3.2.1 分工理论 | 第19页 |
3.2.2 专业化理论 | 第19-22页 |
4 长江中游城市群概况与合作发展现状 | 第22-27页 |
4.1 长江中游城市群概况 | 第22-25页 |
4.1.1 区位概况 | 第22-23页 |
4.1.2 交通概况 | 第23-24页 |
4.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5页 |
4.1.4 人文与科技教育概况 | 第25页 |
4.2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5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分工、专业化实证研究 | 第27-39页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5.1.1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5.1.2 统计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5.2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 | 第28-31页 |
5.2.1 区域分工指数 | 第28页 |
5.2.2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分工水平测度 | 第28-31页 |
5.3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行业专业化水平 | 第31-35页 |
5.3.1 区位商法 | 第31页 |
5.3.2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行业专业化水平测度 | 第31-35页 |
5.4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合作潜力 | 第35-38页 |
5.4.1 产业合作潜力模型 | 第35页 |
5.4.2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合作潜力测度 | 第35-38页 |
5.5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 | 第38-39页 |
5.5.1 引力模型 | 第38页 |
5.5.2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测度 | 第38-39页 |
6 研究结论 | 第39-41页 |
6.1 制造业分工水平较低 | 第39页 |
6.2 制造业专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 第39页 |
6.3 制造业行业合作潜力巨大 | 第39-40页 |
6.4 经济联系强度参差不齐 | 第40-41页 |
7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分工合作发展建议 | 第41-44页 |
7.1 加快构建合作发展机制,协调区域一体化建设 | 第41页 |
7.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 第41-42页 |
7.3 坚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 第42页 |
7.4 确定城市群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聚。 | 第42页 |
7.5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避免产业同质竞争 | 第42-43页 |
7.6 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 第43页 |
7.7 建立健全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的法律制度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