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及存在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目标 | 第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8-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9页 |
第五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退牧还草工程 | 第19-20页 |
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肃南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背景 | 第21-27页 |
第一节 肃南县概况 | 第21-23页 |
一、自然条件 | 第21-22页 |
二、社会经济条件 | 第22页 |
三、肃南县草原概况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肃南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发展演变 | 第23-24页 |
一、草原承包划分阶段 | 第23页 |
二、退牧还草工程实施阶段 | 第23-24页 |
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阶段 | 第24页 |
第三节 肃南县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措施内容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肃南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取得成效 | 第27-32页 |
第一节 政策机制对草原恢复的作用 | 第27-28页 |
一、政策机制初步完善 | 第27页 |
二、监督管护体系不断完善 | 第27-28页 |
三、草原生态得到一定恢复 | 第28页 |
第二节 牧户在政策实施中的转变 | 第28-30页 |
一、农牧民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 第28-29页 |
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 第29页 |
三、牧民经济效益显著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肃南县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意义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肃南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42页 |
第一节 大河乡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存在问题调查 | 第32-40页 |
一、关于补奖标准及发放问题 | 第32-34页 |
二、关于草原补奖类型问题 | 第34-35页 |
三、关于政策实施后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 第35-39页 |
四、关于政策实施后文化传承问题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完善肃南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建议 | 第42-46页 |
第一节 建立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持续性 | 第42-43页 |
一、明确立法,科学划定禁牧方式和期限 | 第42-43页 |
二、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持续性 | 第43页 |
第二节 给予牧民更多的优惠政策 | 第43-44页 |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第43-44页 |
二、健全相关配套体系 | 第44页 |
第三节 加快牧区后续产业发展 | 第44-45页 |
一、推进定居点规模饲养 | 第44页 |
二、做好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提高牧民素质保护牧区传统文化 | 第45-46页 |
一、提高牧民素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第45页 |
二、保护传统文化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