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环境污染的危害论文--对生物的危害论文--植物论文

高浓度CO2与内生菌互作对超积累东南景天生长、镉吸收积累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主要缩略词表第11-13页
中文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37页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提取修复第19-21页
        1.1.1 植物提取修复第19页
        1.1.2 植物提取技术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1.1.3 提高植物提取效率的途径第20-21页
    1.2 内生菌强化植物提取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第21-30页
        1.2.1 植物内生菌群落组成第21-23页
        1.2.2 内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23-26页
        1.2.3 内生菌对植物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影响第26-30页
    1.3 高浓度CO_2强化植物提取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第30-33页
        1.3.1 高浓度CO_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30-32页
            1.3.1.1 高浓度CO_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30-31页
            1.3.1.2 高浓度CO_2对植物根系发育的影响第31-32页
        1.3.2 高浓度CO_2对植物重金属耐性和吸收积累的影响第32-33页
        1.3.3 高浓度CO_2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33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3-37页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3-35页
        1.4.2 研究内容第35-36页
        1.4.3 技术路线第36-37页
第二章 内生菌Buttiauxella sp.SaSR13对超积累南景天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第37-55页
    2.1 引言第37-39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9-45页
        2.2.1 Buttiauxella sp. SaSR13的分离、鉴定和Gfp标记第39-42页
        2.2.2 植物培养和处理第42-43页
        2.2.3 内生菌定殖检测(LSCM)第43页
        2.2.4 根系形态参数的测定第43页
        2.2.5 植物生物量和镉浓度的测定第43-44页
        2.2.6 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44页
        2.2.7 植物吲哚乙酸(IAA)和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测定第44页
        2.2.8 根系分泌物的测定第44-45页
        2.2.9 数据统计分析第45页
    2.3 结果和分析第45-52页
        2.3.1 Buttiauxella sp. SaSR13在东南景天根内的定殖模式第45页
        2.3.2 接种SaSR13对植物生物量和镉浓度的影响第45-47页
        2.3.3 接种SaSR13对根系形态的影响第47-48页
        2.3.4 接种SaSR13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2.3.5 接种SaSR13对植物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影响第49页
        2.3.6 接种SaSR13对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影响第49-50页
        2.3.7 接种SaSR13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第50-51页
        2.3.8 内生菌Buttiauxella sp. SaSR13和内生菌Sphingomonas sp. SaMR12的比较第51-52页
    2.4 讨论第52-54页
    2.5 结论第54-55页
第三章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超积累东南景天光合特性和镉积累的影响第55-72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56-59页
        3.2.1 植物和内生菌的培养第56页
        3.2.2 试验设计第56-57页
        3.2.3 内生菌定殖检测(LSCM)第57页
        3.2.4 植物生物量和镉浓度的测定第57页
        3.2.5 光合Rubisco酶活性的测定第57页
        3.2.6 叶绿素含量和能量代谢酶活性的测定第57页
        3.2.7 气体交换的测定第57-58页
        3.2.8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第58页
        3.2.9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第58-59页
        3.2.10 数据统计分析第59页
    3.3 结果和分析第59-67页
        3.3.1 水培试验内生菌在高低CO_2浓度下根内的定殖模式第59-60页
        3.3.2 植物生物量和镉含量第60-61页
        3.3.3 气体交换参数第61-62页
        3.3.4 Rubisco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第62页
        3.3.5 叶片中Ca~(2+)-ATP酶和Mg~(2+)-ATP酶活性第62-66页
        3.3.6 叶绿素荧光第66-67页
        3.3.7 SaPsbS,SaLhcb2,SaHMA2和SaCAX2的基因表达水平第67页
    3.4 讨论第67-71页
        3.4.1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提高了东南景天光合碳吸收速率第67-69页
        3.4.2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提高了东南景天的电子传递和光系统Ⅱ活性第69-70页
        3.4.3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提高了东南景天的生物量和镉积累量第70-71页
    3.5 结论第71-72页
第四章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超积累东南景天根系形态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72-107页
    4.1 前言第72-74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74-79页
        4.2.1 植物材料,土壤性质和内生菌的培养第74页
        4.2.2 水培试验第74页
        4.2.3 土培试验第74-75页
        4.2.4 侧根和根毛的观察第75页
        4.2.5 NO的原位测定第75页
        4.2.6 乙烯含量的测定第75-76页
        4.2.7 超氧阴离子的原位测定第76页
        4.2.8 镉荧光探针的原位测定第76页
        4.2.9 土壤采集和植物收获第76-77页
        4.2.10 土壤性质的测定第77页
        4.2.11 土壤、根、叶际DNA的提取第77-78页
        4.2.12 16S rRNA和ITS测序数据分析和处理第78-79页
        4.2.13 PICRUSt功能预测第79页
    4.3 结果和分析第79-103页
        4.3.1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植物侧根和根毛的影响第79-81页
        4.3.2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植物根尖内源NO的影响第81-82页
        4.3.3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植物根系乙烯含量的影响第82页
        4.3.4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植物根系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第82-83页
        4.3.5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植物根系镉吸收的影响第83-84页
        4.3.6 土培试验内生菌在高低CO_2浓度下根内的定殖模式第84页
        4.3.7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植物生长和镉含量的影响第84-86页
        4.3.8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土壤pH的影响第86-87页
        4.3.9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土壤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第87-89页
        4.3.10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第89-99页
        4.3.11 高浓度CO_2与内生菌互作对土壤、根内、叶际细菌群落基因功能的影响第99-103页
    4.4 讨论第103-105页
    4.5 结论第105-107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107-110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7-108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108-109页
    5.3 研究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汞污染下芦苇叶片的高光谱特征及汞含量反演
下一篇:木薯CIPK蛋白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