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客观归责理论之借鉴研究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0-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因果关系基本理论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因果关系与刑法因果关系 | 第14-16页 |
一、因果关系 | 第14页 |
二、刑法因果关系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条件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6-18页 |
一、条件理论的模式 | 第16-17页 |
二、条件理论的实质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条件理论的修正理论 | 第18-22页 |
一、条件理论的批判 | 第18-19页 |
二、相当因果理论的判断标准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实质分析 | 第22-34页 |
第一节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2-24页 |
一、传统客观归责理论内涵 | 第22-23页 |
二、现代客观归责理论内涵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客观归责理论的研究对象 | 第24-27页 |
一、因果关系领域的困境 | 第24-26页 |
二、风险与危险的区分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原则 | 第27-34页 |
一、制造法律所不容许的危险 | 第27-30页 |
二、不容许危险的实现 | 第30-34页 |
第三章 客观归责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具有刑法重要性的原因才可归责 | 第34-37页 |
一、张某投放危险物质案的传统分析 | 第34-35页 |
二、客观归责视角下的解析思路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结果的原因与结果的归责应区分 | 第37-39页 |
一、王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的传统分析 | 第37-38页 |
二、客观归责视角下的解析思路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因果的等价性并非表示法的等价性 | 第39-42页 |
一、钱某等故意杀人案的传统分析 | 第39-40页 |
二、客观归责视角下的解析思路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客观归责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启示 | 第42-49页 |
第一节 抑制刑法主观主义倾向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开创刑法因果理论的思路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开阔犯罪构成体系的思维 | 第45-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