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公共参与研究--基于山东省R市的考察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 | 第8-10页 |
2.关于公共参与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学术价值 | 第11页 |
2.应用价值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3-16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美丽乡村建设 | 第13页 |
2.公共参与 | 第13-14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公共参与理论 | 第14页 |
2.治理理论 | 第14-16页 |
二、R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公共参与的现状 | 第16-24页 |
(一)R市美丽乡村建设状况概述 | 第16-17页 |
1.R市的基本情况 | 第16页 |
2.R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 第16-17页 |
(二)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情况 | 第17-24页 |
1.政府主导型模式中农民的参与情况 | 第17-19页 |
2.能人推动型模式中农民的参与情况 | 第19-21页 |
3.村企共建型模式中农民的参与情况 | 第21-24页 |
三、R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24-31页 |
(一)农民公共参与的体制性障碍 | 第24-26页 |
1.制度供给不足 | 第24-25页 |
2.自治组织发育不均衡 | 第25-26页 |
(二)农民自治意识薄弱、自治能力不足 | 第26-28页 |
1.农民自治意识薄弱 | 第26-27页 |
2.农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不足 | 第27-28页 |
(三)参与层次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影响村民自治 | 第28-31页 |
1.参与层次较低 | 第28-29页 |
2.组织化程度较低 | 第29-31页 |
四、影响R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公共参与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一)制度设计与运行存在缺陷 | 第31-32页 |
1.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 第31页 |
2.村民自治制度规范的合理性程度较低 | 第31-32页 |
(二)农民的自身局限 | 第32-33页 |
1.农民科学文化程度较低 | 第32页 |
2.农民对参与活动的成本分析 | 第32-33页 |
(三)农民公共参与的渠道不畅 | 第33-34页 |
(四)村民间社会关联度较低 | 第34-35页 |
五、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公共参与的建议 | 第35-42页 |
(一)加强制度和组织体系建设、构建合作网络 | 第35-37页 |
1.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 第35-36页 |
2.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构建合作网络 | 第36-37页 |
(二)增强农民主体性、推进基层民主 | 第37-39页 |
1.提高农民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 | 第37-38页 |
2.增长多元主体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度 | 第38-39页 |
(三)完善农民公共参与渠道、巩固村民自治 | 第39-40页 |
1.建立健全农民参与的程序性制度 | 第39页 |
2.扩展其他参与渠道 | 第39-40页 |
(四)培育农民组织、增强社区凝聚力 | 第40-42页 |
1.培育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重塑社区凝聚力 | 第40页 |
2.加强对农民组织的培育 | 第40-42页 |
总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