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锚固损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长期损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我国现行桥梁设计规范中的后张梁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 | 第18-43页 |
2.1 钢束与管道间的摩擦损失分析 | 第18-22页 |
2.1.1 孔道弯曲引起的摩擦力 | 第18-20页 |
2.1.2 孔道位置偏差引起的摩擦力 | 第20-21页 |
2.1.3 预应力钢束的摩擦损失 | 第21-22页 |
2.2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引起的锚固损失 | 第22-32页 |
2.2.1 现行铁路桥规锚固损失的计算方法分析 | 第22-29页 |
2.2.2 现行公路桥规锚固损失的计算方法分析 | 第29-32页 |
2.3 分批张拉时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损失 | 第32-34页 |
2.4 预应力钢束的应力松弛损失 | 第34-36页 |
2.4.1 现行铁路桥规应力松弛损失终极值的计算方法 | 第35页 |
2.4.2 现行公路桥规应力松弛损失终极值的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2.5 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 第36-42页 |
2.5.1 现行铁路桥规收缩徐变损失的计算方法 | 第36-39页 |
2.5.2 现行公路桥规收缩徐变损失的计算方法 | 第39-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后张梁曲线预应力钢束的锚固损失精确分析 | 第43-63页 |
3.1 应力平衡点存在时的锚固损失精确分析 | 第43-54页 |
3.1.1 应力平衡点位于钢束端部斜直线段时的锚固损失分析 | 第43-46页 |
3.1.2 应力平衡点位于钢束圆弧段时的锚固损失分析 | 第46-50页 |
3.1.3 应力平衡点位于钢束中部水平直线段时的锚固损失分析 | 第50-54页 |
3.2 应力平衡点不存在时的锚固损失精确分析 | 第54-57页 |
3.3 正、反摩擦作用的分布规律分析 | 第57-60页 |
3.3.1 应力平衡点存在时的正、反摩擦作用分布规律分析 | 第58-59页 |
3.3.2 应力平衡点不存在时的正、反摩擦作用分布规律分析 | 第59-60页 |
3.4 张拉方式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分析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后张梁曲线预应力钢束的长期损失分析 | 第63-72页 |
4.1 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徐变计算模型 | 第63-67页 |
4.1.1 CEB-FIP90模型 | 第63-64页 |
4.1.2 CEB-FIP78模型 | 第64-65页 |
4.1.3 ACI209模型 | 第65-66页 |
4.1.4 GL2000模型 | 第66-67页 |
4.2 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徐变计算方法 | 第67-69页 |
4.3 考虑普通钢筋及混凝土收缩徐变与钢束松弛耦合的长期损失分析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后张梁曲线预应力钢束应力损失实例计算分析 | 第72-84页 |
5.1 工程实例概述 | 第72-73页 |
5.2 钢束的锚固损失计算分析 | 第73-77页 |
5.3 钢束正、反摩擦作用的分布规律分析 | 第77-79页 |
5.4 张拉方式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分析 | 第79-81页 |
5.5 钢束的长期损失计算分析 | 第81-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