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浩然之气的渊源和理论解释 | 第12-16页 |
1.1.1 浩然之气概念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2 浩然之气的古人解释 | 第13-14页 |
1.1.3 浩然之气的近现代学者的理解 | 第14-15页 |
1.1.4 浩然之气的含义和结构 | 第15-16页 |
1.2 道德人格的测量研究 | 第16-17页 |
1.3 责任感 | 第17-19页 |
1.3.1 责任感的测量研究 | 第18-19页 |
1.4 心理弹性 | 第19-21页 |
1.4.1 心理弹性的测量研究 | 第19-21页 |
2 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21-23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2.4 研究步骤 | 第21-23页 |
3 研究一:浩然之气结构的探索 | 第23-2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23-27页 |
3.3.1 词汇收集 | 第23页 |
3.3.2 词汇整理 | 第23-24页 |
3.3.3 条目归类 | 第24-25页 |
3.3.4 浩然之气及其维度的操作性定义 | 第25-27页 |
4 研究二:浩然之气问卷的编制 | 第27-42页 |
4.1 浩然之气预测问卷的编制 | 第27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4.1.2 问卷项目的编制 | 第27页 |
4.2 浩然之气初测问卷的形成 | 第27-32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4.2.2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4.2.3 研究工具 | 第28页 |
4.2.4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4.2.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4.2.6 讨论 | 第31-32页 |
4.3 浩然之气正式问卷的形成 | 第32-42页 |
4.3.1 浩然之气初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2-37页 |
4.3.2 浩然之气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7-42页 |
5 研究三:浩然之气问卷的应用 | 第42-60页 |
5.1 大学生浩然之气的特点分析 | 第42-46页 |
5.1.1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5.1.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5.2 大学生浩然之气与责任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 第46-49页 |
5.2.1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5.2.3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5.3 公务员浩然之气的特点分析 | 第49-54页 |
5.3.1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5.3.2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5.3.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5.4 公务员浩然之气与责任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 第54-56页 |
5.4.1 研究目的 | 第54页 |
5.4.2 研究方法 | 第54页 |
5.4.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5.5 讨论:浩然之气问卷在大学生和公务员群体中的应用 | 第56-60页 |
5.5.1 大学生浩然之气的总体特点 | 第56-57页 |
5.5.2 大学生浩然之气与责任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 第57-58页 |
5.5.3 公务员浩然之气的特点分析 | 第58-59页 |
5.5.4 公务员浩然之气与责任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 第59-60页 |
6 总讨论 | 第60-64页 |
6.1 关于浩然之气问卷的编制 | 第60页 |
6.2 大学生和公务员浩然之气的特点 | 第60-62页 |
6.3 大学生和公务员的浩然之气与责任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 第62-64页 |
7 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7.1 结果及结论 | 第6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7.2.1 浩然之气的结构需要进一步探讨 | 第64-65页 |
7.2.2 浩然之气问卷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 第65页 |
7.2.3 研究对象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 第65页 |
7.2.4 加强浩然之气问卷工具的后续研究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79页 |
附录1 浩然之气预测问卷 | 第71-73页 |
附录2 浩然之气初测问卷 | 第73-75页 |
附录3 浩然之气正式问卷 | 第75-77页 |
附录4 尽责性问卷 | 第77-78页 |
附录5 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