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太阳黑子本影振荡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16-19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提取太阳黑子本影振荡基础分析 | 第19-27页 |
2.1 SOT望远镜 | 第19-20页 |
2.2 信号处理 | 第20-21页 |
2.3 本影振荡 | 第21-23页 |
2.4 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分析本影振荡信号方法介绍 | 第27-37页 |
3.1 傅立叶变换 | 第27-29页 |
3.2 小波变换 | 第29-35页 |
3.2.1 小波变换技术简介 | 第29-31页 |
3.2.2 小波变换的实现 | 第31-32页 |
3.2.3 连续小波变换(CWT) | 第32-34页 |
3.2.4 交叉小波变换(XWT)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识别太阳黑子本影区域 | 第37-47页 |
4.1 基于形态学重构技术识别本影区域的原理 | 第37-39页 |
4.1.1 数字形态学的基本运算 | 第37-38页 |
4.1.2 灰度图像形态学重构运算 | 第38-39页 |
4.2 基于形态学重构识别本影区域的过程 | 第39-44页 |
4.2.1 图像预处理 | 第39-40页 |
4.2.2 提取黑子结构 | 第40-41页 |
4.2.3 提取本影区域 | 第41-44页 |
4.3 图像后处理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提取太阳黑子本影振荡的过程 | 第47-67页 |
5.1 数据预处理 | 第49-51页 |
5.2 识别本影区域 | 第51-55页 |
5.3 分析本影振荡 | 第55-61页 |
5.3.1 快速傅立叶分析本影振荡 | 第55-58页 |
5.3.2 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本影振荡 | 第58-61页 |
5.4 交叉小波变换分析相位关系 | 第61-65页 |
5.5 讨论结论 | 第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7-6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7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工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