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细钢渣沥青砂浆粘弹性疲劳损伤性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9页
        1.2.1 钢渣利用及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2 沥青路面疲劳性能试验研究第19-25页
        1.2.3 沥青路面疲劳损伤研究现状第25-29页
    1.3 对上述研究现状的总结第29-30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0-34页
        1.4.1 研究内容第30-32页
        1.4.2 技术路线第32-34页
第二章 S-VECD理论框架第34-44页
    2.1 S-VECD模型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第34-37页
        2.1.1 Schapery弹性—粘弹性一致性准则第34-35页
        2.1.2 Schapery功势理论第35-37页
        2.1.3 时温叠加原理第37页
    2.2 G~R疲劳失效准则第37-41页
    2.3 本章小结第41-44页
第三章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第44-68页
    3.1 原材料及物理性能第45-48页
        3.1.1 沥青及其基本物理性能第45页
        3.1.2 集料及其基本物理性能第45-47页
        3.1.3 矿粉基本物理性能第47-48页
    3.2 石灰岩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48-51页
        3.2.1 级配设计第48-49页
        3.2.2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第49-51页
    3.3 钢渣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51-56页
        3.3.1 级配设计第52-54页
        3.3.2 多孔材料密度测试方法研究第54-56页
        3.3.3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第56页
    3.4 钢渣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第56-66页
        3.4.1 钢渣沥青混凝土残留稳定度试验研究第57-61页
        3.4.2 钢渣沥青混凝土冻融循环强度试验研究第61-64页
        3.4.3 钢渣沥青混凝土高温性能第64-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钢渣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试验研究第68-78页
    4.1 沥青混凝土间接拉伸疲劳试验方案第68-69页
        4.1.1 间接拉伸疲劳性能试验第68-69页
        4.1.2 DIC测试系统的构建第69页
    4.2 间接拉伸疲劳试验试件制备及要求第69-71页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1-76页
        4.3.1 间接拉伸回弹应变和回弹模量分析第71-73页
        4.3.2 变形及应变云图分析第73-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 钢渣沥青砂浆疲劳损伤性能研究第78-128页
    5.1 钢渣沥青砂浆配合比设计第79-82页
        5.1.1 钢渣沥青砂浆级配的确定第79-80页
        5.1.2 钢渣沥青砂浆用油量的确定第80-82页
    5.2 试验方案第82-87页
        5.2.1 试验设备简介第82-85页
        5.2.2 试件成型第85-86页
        5.2.3 试验温度与频率的选择第86页
        5.2.4 加载模式的确定第86-87页
    5.3 钢渣沥青砂浆动态模量性能及主曲线研究第87-99页
        5.3.1 钢渣沥青砂浆动态模量及主曲线研究第89-92页
        5.3.2 钢渣沥青砂浆相位角及主曲线研究第92-95页
        5.3.3 钢渣沥青砂浆粘弹性参数确定第95-99页
    5.4 直接拉伸疲劳试验第99-102页
        5.4.1 S-VECD模型简介第99-100页
        5.4.2 直接拉伸疲劳夹具设计第100页
        5.4.3 试件尺寸要求控制第100-101页
        5.4.4 试件粘结水平控制第101-102页
        5.4.5 直接拉伸疲劳试验数据有效性判断第102页
        5.4.6 动态模量指纹试验第102页
    5.5 沥青砂浆疲劳破坏判据优选第102-115页
        5.5.1 模量下降至初始模量的50%第103-104页
        5.5.2 C~*xN曲线确定法第104-108页
        5.5.3 应力应变法第108-111页
        5.5.4 能量法第111-114页
        5.5.5 疲劳破坏定义第114-115页
    5.6 疲劳损伤变量及损伤特征曲线计算第115-117页
    5.7 温度对沥青砂浆疲劳损伤性能的影响第117-118页
    5.8 应变水平对沥青砂浆疲劳损伤性能的影响第118-120页
    5.9 钢渣沥青砂浆疲劳损伤性能研究第120-126页
        5.9.1 钢渣沥青砂浆疲劳损伤演化性能研究第121-123页
        5.9.2 钢渣沥青砂浆模量变化分析第123-125页
        5.9.3 钢渣沥青砂浆能量变化分析第125-126页
    5.10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0页
    6.1 结论第128-129页
    6.2 展望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0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赣南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防护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下一篇:钢渣表面改性工艺及改性钢渣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