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9-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2.3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2.1.1 农村依托互联网发展农村淘宝 | 第12页 |
2.1.2 互联网促进农村信息化 | 第12-13页 |
2.1.3 互联网促进农村地区公共治理 | 第13页 |
2.2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3 互联网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 第14-17页 |
3.1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4-15页 |
3.1.1 改造传统产业 | 第14页 |
3.1.2 互联网促进知识的传播 | 第14页 |
3.1.3 互联网促进公共服务网络电子化 | 第14-15页 |
3.1.4 互联网促进公民网络民主参与的进程 | 第15页 |
3.2 互联网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 第15-17页 |
3.2.1 消费品的选择多样化与方便 | 第15-16页 |
3.2.2 知识视野的拓展 | 第16页 |
3.2.3 电子化的生活服务 | 第16-17页 |
4 包头市土右旗农村互联网覆盖及应用现状 | 第17-21页 |
4.1 经济基础条件 | 第17-18页 |
4.2 社会基础条件 | 第18-19页 |
4.3 包头市土右旗农村互联网普及应用情况 | 第19-20页 |
4.4 萨拉齐农村互联网与地区使用互联网的关系 | 第20-21页 |
5 土右旗农村居民互联网利用行为分析 | 第21-29页 |
5.1 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 第21-22页 |
5.2 使用互联网情况 | 第22-23页 |
5.3 互联网接触行为分析 | 第23页 |
5.4 互联网利用深度分析 | 第23-25页 |
5.5 上网对个人的影响(积极的方面) | 第25-29页 |
6 互联网对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 | 第29-39页 |
6.1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及对本研究的实用性 | 第29页 |
6.2 使用互联网对农村区域发展影响的层次结构 | 第29-32页 |
6.2.1 问题的描述 | 第29-30页 |
6.2.2 层次结构 | 第30-32页 |
6.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2页 |
6.4 评价尺度标 | 第32-33页 |
6.5 确定判断矩阵 | 第33页 |
6.6 计算权重矢量W | 第33-34页 |
6.7 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得出层次总排序。 | 第34页 |
6.8 互联网对包头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评价 | 第34-39页 |
6.8.1 区域角度 | 第35-37页 |
6.8.2 家庭及个人角度 | 第37-39页 |
7 结论及建议 | 第39-42页 |
7.1 结论 | 第39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39-42页 |
7.2.1 政府主导与扶持互联网“软件”建设 | 第39-40页 |
7.2.2 重塑服务观念,加快建设完善基层政府网站职能 | 第40-41页 |
7.2.3 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建设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