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章 “成长创伤”的创作语境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六十年代生”: 作家的“创伤性”成长经验 | 第16-20页 |
一、绕不开的“文革”经历 | 第16-18页 |
二、自我治愈的精神需求 | 第18-20页 |
第二节 “1990年代”: “无名”时代的成长书写 | 第20-27页 |
一、新的角度: “个人化”与“日常化”的历史之殇 | 第20-22页 |
二、新的主题: “难以愈合”的成长创伤 | 第22-27页 |
第二章 “成长创伤”的主题呈现 | 第27-40页 |
第一节 无法逃脱的家庭梦魇 | 第27-31页 |
一、“被动的”受难者 | 第27-29页 |
二、焦虑的“边缘人”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难以消弭的身体疼痛 | 第31-35页 |
一、暴力中的放纵 | 第31-33页 |
二、压抑下的“阉割” | 第33-35页 |
第三节 未老先衰的心灵隐疾 | 第35-40页 |
一、集体主义的规训 | 第36-37页 |
二、理想信念的缺失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成长创伤”的叙事策略 | 第40-53页 |
第一节 视角的运用: 由谁“言伤”? | 第40-48页 |
一、叙事视角的人称表现 | 第40-44页 |
二、双重视角的复调性 | 第44-48页 |
第二节 时空的隐喻:成长的艰难 | 第48-53页 |
一、时间的断裂与开放 | 第48-50页 |
二、空间的封闭性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