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一、“诗性”概念辨析 | 第15-19页 |
(一)“诗性”的内涵阐释 | 第15-17页 |
(二)“诗性”相关概念用语的梳理 | 第17-19页 |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表现形式 | 第19-27页 |
(一)诗性的批评思维 | 第19-21页 |
(二)诗性的批评语言 | 第21-22页 |
(三)诗性的批评文体 | 第22-24页 |
(四)诗性的批评表现手法 | 第24-25页 |
(五)诗性的批评理论形态 | 第25-27页 |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理论依据 | 第27-35页 |
(一)“神之所畅,孰为先焉”——“畅神”说 | 第28-29页 |
(二)“言为文之用心”——“文心”说 | 第29-32页 |
(三)“因文而明道”——“原道”说 | 第32-35页 |
四、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基本范式 | 第35-47页 |
(一)“立象以尽意”——以“象”论诗 | 第35-38页 |
(二)“好诗有味终难舍”——以“味”论诗 | 第38-39页 |
(三)“随其品第,裁成序引”——以“品”论诗 | 第39-42页 |
(四)“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以“诗”论诗 | 第42-44页 |
(五)“禅玄无可并,诗妙有何评”——以“禅”论诗 | 第44-47页 |
五、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47-52页 |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理论价值 | 第47-49页 |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现实意义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