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35页 |
1.1 碳纤维简介 | 第12-16页 |
1.1.1 PAN基碳纤维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 PAN基原丝的结构 | 第16-19页 |
1.3 PAN基预氧丝的结构 | 第19-24页 |
1.3.1 预氧丝的微观结构 | 第20-21页 |
1.3.2 预氧丝的孔洞结构 | 第21-22页 |
1.3.3 预氧丝的皮芯结构 | 第22-24页 |
1.4 PAN基碳丝的结构 | 第24-26页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章 PAN基原丝、预氧丝、碳丝的制备和表征 | 第35-46页 |
2.1 碳纤维的制备流程 | 第35-37页 |
2.1.1 原丝的制备过程 | 第35-36页 |
2.1.2 预氧丝的制备过程 | 第36-37页 |
2.1.3 碳丝的制备过程 | 第37页 |
2.2 样品的分析和表征手段 | 第37-42页 |
2.2.1 X射线广角衍射分析(XRD) | 第37-38页 |
2.2.2 X射线小角散射分析(SAXS) | 第38页 |
2.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8-39页 |
2.2.4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39页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9-40页 |
2.2.6 差示扫描分析(DSC) | 第40页 |
2.2.7 机械拉伸性能测试 | 第40页 |
2.2.8 固体C核磁振动光谱分析(CP/MAS ~(13)C{~1H}NMR) | 第40-41页 |
2.2.9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41页 |
2.2.10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第三章 预氧化温度对预氧丝孔洞结构的影响 | 第46-65页 |
3.1 前言 | 第46-47页 |
3.2 预氧化温度对预氧丝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7-57页 |
3.2.1 原丝和预氧丝的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7-49页 |
3.2.2 原丝和预氧丝的远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3.2.3 原丝和预氧丝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0-51页 |
3.2.4 原丝和预氧丝的差热扫描分析 | 第51-52页 |
3.2.5 原丝和预氧丝的X射线小角散射分析 | 第52-56页 |
3.2.6 原丝和预氧丝的力学性能测试 | 第56-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第四章 不同加热机制下的预氧丝表面结构研究 | 第65-82页 |
4.1 前言 | 第65页 |
4.2 不同加热机制对PAN预氧丝结构的影响 | 第65-74页 |
4.2.1 四种加热机制下预氧丝的固体C核磁振动分析 | 第66-67页 |
4.2.2 四种加热机制下预氧丝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7-71页 |
4.2.3 四种加热机制下预氧丝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71-73页 |
4.2.4 四种加热机制下预氧丝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73-74页 |
4.2.5 标准预氧丝表面推断结构式 | 第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第五章 一种新的预氧化结构装置 | 第82-90页 |
5.1 前言 | 第82页 |
5.2 新的预氧化结构装置 | 第82-84页 |
5.2.1 装置原理 | 第83页 |
5.2.2 实验步骤和过程 | 第83-84页 |
5.3 普通预氧化装置和新预氧化装置所得预氧丝的结构对比 | 第84-87页 |
5.3.1 X射线广角衍射对比图 | 第84页 |
5.3.2 光电子能谱对比 | 第84-86页 |
5.3.3 扫面电镜对比 | 第86-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第六章 预氧丝和碳丝粉末的电化学应用 | 第90-96页 |
6.1 前言 | 第90页 |
6.2 预氧丝和碳丝粉末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90-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96-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