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2.1 土壤腐殖质 | 第19-22页 |
1.2.2 复垦土壤质量及其时空演变 | 第22-2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2 区域概况、碳足迹变化与研究方法 | 第29-45页 |
2.1 淮南市煤炭资源开采与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现状 | 第29-30页 |
2.1.1 煤炭资源储量、分布及开发状况 | 第29页 |
2.1.2 煤炭资源与环境问题 | 第29页 |
2.1.3 矿区环境治理 | 第29-30页 |
2.2 区域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变化 | 第30-36页 |
2.2.1 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变化 | 第31-33页 |
2.2.2 人均净碳足迹及净碳足迹密度的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2.2.3 碳足迹强度及碳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 | 第34页 |
2.2.4 煤炭开采对碳足迹和碳承载力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 研究区状况 | 第36-38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38-45页 |
2.4.1 现场调查及采样方法 | 第38-39页 |
2.4.2 室内模拟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2.4.3 测定方法 | 第41-45页 |
3 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 | 第45-59页 |
3.1 复垦土壤理化性质 | 第45-49页 |
3.1.1 土壤物理性质 | 第45-46页 |
3.1.2 土壤pH值 | 第46-47页 |
3.1.3 土壤有机碳 | 第47-49页 |
3.2 腐殖质空间分布规律 | 第49-53页 |
3.2.1 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土壤腐殖质组分分布规律 | 第49-51页 |
3.2.2 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腐殖质剖面分布与对照区的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3.3 土壤腐殖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6页 |
3.3.1 不同理化性质与土壤腐殖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5页 |
3.3.2 土壤气热条件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4 复垦土壤腐殖质氧化对CO_2气体的响应 | 第59-69页 |
4.1 土壤剖面CO_2分布 | 第59-61页 |
4.2 供气处理对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 第61-66页 |
4.2.1 不同供气处理条件下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含量变化 | 第61-63页 |
4.2.2 不同供气处理条件下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光学特征 | 第63-66页 |
4.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对腐殖质氧化分解的影响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复垦土壤腐殖质氧化对温度的响应 | 第69-81页 |
5.1 试验水气热变化 | 第69-72页 |
5.1.1 剖面温度变化 | 第69-70页 |
5.1.2 剖面湿度变化 | 第70-71页 |
5.1.3 剖面CO_2分布 | 第71-72页 |
5.2 不同底部供热条件下腐殖质组分变化 | 第72-79页 |
5.2.1 不同底部供热条件下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 | 第72-74页 |
5.2.2 不同底部供热条件下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光学特征 | 第74-77页 |
5.2.3 两种不同比例土壤混合条件下表层土壤腐殖质组分的温度响应 | 第77-79页 |
5.3 土壤总有机碳变化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81-85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创新点 | 第82-83页 |
6.3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