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2-23页 |
1.4 林木遗传多样性 | 第23-28页 |
1.4.1 林木遗传多样性概述 | 第23页 |
1.4.2 表型遗传多样性 | 第23-24页 |
1.4.3 染色体遗传多样性 | 第24-25页 |
1.4.4 蛋白质遗传多样性 | 第25-26页 |
1.4.5 DNA水平遗传多样性 | 第26-28页 |
1.5 研究主要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1.5.1 研究主要目标 | 第28-2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生长与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31-5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2.1.2 数据收集 | 第33-35页 |
2.1.3 数据统计分析与遗传参数估算 | 第35-3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9页 |
2.2.1 种源间生长与形质性状的变异比较 | 第36-39页 |
2.2.2 家系间生长与形质性状的变异比较 | 第39-46页 |
2.2.3 生长与形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 | 第46页 |
2.2.4 生长与形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8页 |
2.2.5 各性状的地理变异特点分析 | 第48-49页 |
2.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51-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3.1.3 统计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 第5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3.2.1 种源间材性性状变异分析 | 第52-53页 |
3.2.2 家系间材性性状变异分析 | 第53-57页 |
3.2.3 材性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 第57页 |
3.2.4 材性性状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3.2.5 材性性状的地理变异特点分析 | 第58-59页 |
3.3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叶片形态与养分含量的差异比较 | 第61-8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62-63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4.1.3 统计分析及参数估算 | 第6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9页 |
4.2.1 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 第64-67页 |
4.2.2 种源间叶片形态比较分析 | 第67-68页 |
4.2.3 种源间养分含量比较分析 | 第68-69页 |
4.2.4 家系间叶片形态比较分析 | 第69-73页 |
4.2.5 家系间养分含量比较分析 | 第73-77页 |
4.2.6 叶片各性状与生长性状及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77-79页 |
4.3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与选择 | 第80-87页 |
5.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第80-81页 |
5.2 评价结果 | 第81-86页 |
5.2.1 种源间综合评价 | 第81-82页 |
5.2.2 家系间综合评价 | 第82-86页 |
5.3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转录组测序与EST-SSR变异分析 | 第87-112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8-93页 |
6.1.1 转录组测序材料方法 | 第88-89页 |
6.1.2 EST-SSR材料方法 | 第89-9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93-110页 |
6.2.1 转录组测序和功能注释 | 第93-96页 |
6.2.2 不同组织差异Unigene | 第96-98页 |
6.2.3 转录组中SSR位点分析 | 第98-102页 |
6.2.4 DNA质量检测与引物筛选 | 第102-105页 |
6.2.5 位点的多态性 | 第105-106页 |
6.2.6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106-107页 |
6.2.7 群体间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 | 第107-108页 |
6.2.8 群体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108-109页 |
6.2.9 群体间聚类分析 | 第109-110页 |
6.3 小结 | 第110-112页 |
6.3.1 转录组测序 | 第110-111页 |
6.3.2 EST-SSR遗传变异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2-12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7.1.1 火力楠遗传多样性 | 第112页 |
7.1.2 火力楠早期选择 | 第112-113页 |
7.2 讨论 | 第113-124页 |
7.2.1 各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113-115页 |
7.2.2 遗传多样性指数与遗传参数的估算 | 第115-116页 |
7.2.3 性状间及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 | 第116-118页 |
7.2.4 转录组测序 | 第118-121页 |
7.2.5 EST-SSR遗传变异 | 第121-123页 |
7.2.6 多性状综合评价与早期选择 | 第123-124页 |
7.3 研究创新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7.3.1 研究创新 | 第124-125页 |
7.3.2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6页 |
附录 | 第146-155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