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内涵 | 第16-24页 |
2.1 可接受性概念 | 第16页 |
2.2 司法判决的受众 | 第16-17页 |
2.3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概念和内容 | 第17-19页 |
2.3.1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概念 | 第17-18页 |
2.3.2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内容 | 第18-19页 |
2.4 可接受性与合理性、合法性比较 | 第19-24页 |
2.4.1 可接受性和合理性比较 | 第19-22页 |
2.4.2 可接受性和合法性比较 | 第22-24页 |
第3章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实践现状和实现意义 | 第24-32页 |
3.1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在我国的实践现状 | 第24-27页 |
3.1.1 当事人不接受判决 | 第24-25页 |
3.1.2 法律职业共同体质疑判决 | 第25-27页 |
3.1.3 社会公众不接受判决结果 | 第27页 |
3.2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实现意义 | 第27-32页 |
3.2.1 有利于判决理由的展示 | 第27-29页 |
3.2.2 有利于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保护 | 第29-30页 |
3.2.3 有利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 第30-32页 |
第4章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实现困境分析 | 第32-41页 |
4.1 判决理由质量欠佳 | 第32-34页 |
4.1.1 “小法官”现象 | 第32-33页 |
4.1.2 法官判决说理的压力 | 第33-34页 |
4.2 法律解释不具有可接受性 | 第34-36页 |
4.2.1 法律解释方法运用单一 | 第34-36页 |
4.2.2 单纯诠释学解释方法的不足 | 第36页 |
4.3 庭审程序可接受性不足 | 第36-39页 |
4.3.1 追求事实真相的桎梏 | 第36-37页 |
4.3.2 当事人的诉权保护缺失 | 第37-39页 |
4.4 与民意的背离 | 第39-41页 |
4.4.1 判决结果与民意冲突的根源 | 第39页 |
4.4.2 司法独立性的限制 | 第39-41页 |
第5章 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实现途径 | 第41-48页 |
5.1 提高判决说理质量 | 第41-42页 |
5.1.1 法官入职培训制度的构建 | 第41-42页 |
5.1.2 立案繁简分流制度的构建 | 第42页 |
5.2 法律解释可接受性的实现 | 第42-43页 |
5.2.1 实质性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 | 第42-43页 |
5.2.2 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引入 | 第43页 |
5.3 判决可接受性的程序实现 | 第43-45页 |
5.3.1 追求可接受性的事实版本 | 第43-44页 |
5.3.2 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权 | 第44-45页 |
5.4 民意的接纳 | 第45-48页 |
5.4.1 理性民意的引导 | 第45-46页 |
5.4.2 中国式陪审团的制度构建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