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绣技法及艺术特征的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7-8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7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7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0页 |
1.3.3 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汴绣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 第11-21页 |
2.1 刺绣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第11-15页 |
2.1.1 刺绣的基本概念 | 第11页 |
2.1.2 刺绣的起源 | 第11-12页 |
2.1.3 宋代之前刺绣的发展演变 | 第12-15页 |
2.2 汴绣的形成 | 第15-18页 |
2.2.1 宋绣的诞生 | 第15-16页 |
2.2.2 宋代汴京刺绣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3 宋代之后汴绣的沿革 | 第17-18页 |
2.3 当代汴绣的嬗变 | 第18-20页 |
2.3.1 汴绣的复兴 | 第18-19页 |
2.3.2 汴绣大发展的契机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汴绣技法的分析 | 第21-37页 |
3.1 汴绣技术规程 | 第21-23页 |
3.1.1 工具和材料 | 第21-22页 |
3.1.2 工艺流程 | 第22-23页 |
3.2 汴绣针法的构成 | 第23-29页 |
3.2.1 传统针法继承及当地民间针法加入 | 第23-27页 |
3.2.2 借鉴的针法 | 第27-28页 |
3.2.3 创新的针法 | 第28-29页 |
3.3 汴绣针法特征 | 第29-32页 |
3.3.1 常用针法的特点分析 | 第29-30页 |
3.3.2 各种针法的表现效果及作品汴绣作品赏析 | 第30-32页 |
3.4 汴绣技法运用实践 | 第32-36页 |
3.4.1 工具材料 | 第33页 |
3.4.2 前期准备 | 第33-34页 |
3.4.3 针法运用及心得体会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汴绣的艺术效果及作品风格 | 第37-45页 |
4.1 宋代刺绣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1 思想方面 | 第37页 |
4.1.2 绘画方面 | 第37-38页 |
4.2 艺术风格的丰富化 | 第38-39页 |
4.2.1 中国画风 | 第38页 |
4.2.2 肖像及西洋画风的引入 | 第38-39页 |
4.3 汴绣作品分析 | 第39-44页 |
4.3.1 古代绘画 | 第39-41页 |
4.3.2 花鸟动物 | 第41-42页 |
4.3.3 人物肖像 | 第42-43页 |
4.3.4 西方油画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汴绣与其它绣品的比较 | 第45-51页 |
5.1 中国主要地方绣种 | 第45-47页 |
5.1.1 四大名绣 | 第45-46页 |
5.1.2 其它主要绣种 | 第46-47页 |
5.2 刺绣题材的比较 | 第47页 |
5.3 刺绣技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5.4 用色特征的比较 | 第48-49页 |
5.5 纹样风格的比较 | 第49-50页 |
5.6 刺绣品类及应用方面的比较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汴绣的产业现状及传承发展 | 第51-53页 |
6.1 产业现状 | 第51-52页 |
6.2 传承发展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