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典型可燃组件热安全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6页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6-18页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16-18页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和结构第18页
    1.2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第18-26页
        1.2.1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安全性第20-23页
        1.2.2 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3-25页
        1.2.3 隔膜材料的合成与热解第25-26页
        1.2.4 压力对锂离子电池及电解液热安全性的影响第26页
    1.3 研究目标和思路第26-27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7-29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29-36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36-48页
    2.0 引言第36页
    2.1 实验用锂离子电池的制备第36-37页
    2.2 电解液燃烧实验第37-41页
        2.2.1 电解液材料第37-38页
        2.2.2 锥形量热仪第38-40页
        2.2.3 电子天平第40页
        2.2.4 闪点仪第40-41页
        2.2.5 XRF第41页
    2.3 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反应活性实验第41-45页
        2.3.1 扫描电镜第41页
        2.3.2 循环测试仪第41-42页
        2.3.3 电化学工作站第42-43页
        2.3.4 加速量热仪第43-45页
        2.3.5 XRD第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46-48页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燃烧特性研究第48-74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电解液燃烧实验第48-63页
        3.2.1 不同碳酸酯溶液热危险性第48-54页
        3.2.2 热释放速率峰值预测模型第54-57页
        3.2.3 化学量热法对HRR计算的适用性第57-63页
    3.3 低气压环境对电解液燃烧特性的影响第63-68页
        3.3.1 质量损失速率第64-66页
        3.3.2 热释放速率第66-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70-74页
第四章 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和添加剂反应活性研究第74-88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实验准备第74-80页
        4.2.1 正极材料实验所用软包电池第74-76页
        4.2.2 正极材料加速量热仪实验第76-78页
        4.2.3 正极材料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实验(ICP-OES)第78-80页
    4.3 三种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反应活性第80-85页
        4.3.1 三种正极与控制组电解液反应活性第80-82页
        4.3.2 电解液添加剂对正极与电解液反应活性的影响第82-83页
        4.3.3 相同比容量下正极与电解液反应活性第83-85页
    4.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86-88页
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热解及燃烧特性研究第88-110页
    5.1 引言第88页
    5.2 实验工况第88-91页
    5.3 PE隔膜材料热解产物研究第91-101页
        5.3.1 热解产物识别第91-96页
        5.3.2 不同催化剂作用下热解产物随时间的变化第96-98页
        5.3.3 PE在催化剂作用下热解行为第98-101页
    5.4 PCA方法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对PE热解的影响第101-102页
    5.5 催化剂对PE燃烧特性的影响第102-105页
    5.6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6.1 结论第110-111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111-112页
    6.3 展望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H3NH3PbI3钙钛矿电池的制备与电荷传输机制研究
下一篇:磁有序材料的临界现象和磁熵标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