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图 | 第11-13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3页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金融集聚的含义 | 第15页 |
2.2 金融集聚的形成机制 | 第15-17页 |
2.3 金融集聚的结果 | 第17页 |
2.4 金融集聚的测度 | 第17-18页 |
2.5 我国自贸试验区的金融集聚 | 第18-22页 |
2.5.1 内在驱动机理 | 第19-21页 |
2.5.2 路径机制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发展现状 | 第24-31页 |
3.1 我国自贸试验区金融集聚的演化过程 | 第24-26页 |
3.1.1 初始阶段 | 第24页 |
3.1.2 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3.1.3 成熟阶段 | 第25-26页 |
3.2 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产业发展定位 | 第26-27页 |
3.2.1 广东自贸试验区总体定位 | 第26页 |
3.2.2 三大片区金融定位对比 | 第26-27页 |
3.3 三大片区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对比 | 第27-29页 |
3.3.1 南沙——以航运金融为特色 | 第27-28页 |
3.3.2 前海蛇口——以跨境金融为特色 | 第28页 |
3.3.3 横琴——以跨境金融为特色 | 第28-29页 |
3.4 金融集聚的经济效益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集聚的实证分析 | 第31-45页 |
4.1 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集聚指数测度 | 第31-38页 |
4.1.1 金融集聚指数测度方法 | 第31-32页 |
4.1.2 测度样本选择 | 第32页 |
4.1.3 集中度(Concentrationofindustry) | 第32-33页 |
4.1.4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 | 第33-34页 |
4.1.5 空间基尼系数(SpaceGiniCoefficient) | 第34-35页 |
4.1.6 区位熵(Entropyindex) | 第35-36页 |
4.1.7 测度分析结论 | 第36-38页 |
4.2 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集聚程度的综合评价 | 第38-44页 |
4.2.1 集聚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39页 |
4.2.2 因子分析法 | 第39-40页 |
4.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0-41页 |
4.2.4 验证过程 | 第41-42页 |
4.2.5 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 | 第42-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提升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集聚度的对策 | 第45-50页 |
5.1 政府:顶层设计合理引导金融集聚 | 第45-46页 |
5.1.1 系统论证及编制金融产业发展规划 | 第45页 |
5.1.2 金融改革制度安排与时俱进 | 第45-46页 |
5.1.3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第46页 |
5.2 市场: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吸引金融集聚 | 第46-47页 |
5.2.1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第46-47页 |
5.2.2 大力支持金融产业创新发展 | 第47页 |
5.2.3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 第47页 |
5.3 协调自贸试验区内部及周边地区的金融合作建设 | 第47-49页 |
5.3.1 推动三片区金融产业整合及错位发展 | 第48页 |
5.3.2 探索与自贸试验区所在城市的金融集中区的联动发展 | 第48页 |
5.3.3 促进粤港澳金融合作建设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