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燃油脱硫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燃油中有机硫的种类 | 第12页 |
1.3 国内外主要脱硫技术进展 | 第12-25页 |
1.3.1 加氢脱硫技术 | 第12-15页 |
1.3.2 萃取脱硫技术 | 第15-16页 |
1.3.3 生物脱硫技术 | 第16-17页 |
1.3.4 氧化脱硫技术 | 第17-20页 |
1.3.5 吸附脱硫技术 | 第20-25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基于TiO_2/SBA-15双功能材料的催化氧化-吸附耦合模拟柴油深度脱硫研究 | 第27-42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2.2.2 TiO_2/SBA-15的合成方法 | 第28-29页 |
2.2.3 TiO_2/SBA-15材料的表征 | 第29-31页 |
2.2.4 吸附脱硫性能的检测与评价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3.1 材料表征 | 第32-34页 |
2.3.2 吸附等温线 | 第34-36页 |
2.3.3 吸附动力学 | 第36-37页 |
2.3.4 TiO_2负载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5 氧硫比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6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7 材料再生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基于低成本/高稳定性硅胶负载TiO_2双功能材料的催化氧化-吸附耦合真实柴油深度脱硫研究 | 第42-71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6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3.2.2 TiO_2/硅胶的合成方法 | 第43-44页 |
3.2.3 TiO_2/硅胶材料的表征 | 第44页 |
3.2.4 吸附脱硫性能的检测与评价 | 第44-46页 |
3.2.5 模拟分析 | 第4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70页 |
3.3.1 硅胶载体对钛硅双功能材料脱硫性能影响 | 第46-49页 |
3.3.2 成型钛硅双功能材料的脱硫性能 | 第49-51页 |
3.3.3 吸附等温线 | 第51-52页 |
3.3.4 吸附热力学 | 第52-53页 |
3.3.5 氧化剂对材料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6 模拟氧化脱硫机理 | 第55-58页 |
3.3.7 固定床参数对材料动态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8-66页 |
3.3.8 动态催化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机理 | 第66-67页 |
3.3.9 材料再生 | 第67-68页 |
3.3.10 催化氧化-吸附耦合脱硫工艺流程设计 | 第68-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