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构建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保安处分制度概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保安处分制度缘起与适用 | 第15-18页 |
一、保安处分的缘起与发展 | 第15-17页 |
二、保安处分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保安处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一、实证主义学派的理论支撑 | 第18-21页 |
二、社会防卫学派理论供给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保安处分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我国保安措施种类和性质认定 | 第23-26页 |
一、我国保安措施特色梳理 | 第23-25页 |
二、我国保安措施问题解析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保安处分制度构建必要性 | 第26-30页 |
一、社会防卫的应然路径 | 第26-28页 |
二、聚合犯罪预防力量的载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保安处分制度构建技术难点解析 | 第30-51页 |
第一节 人身危险性概念界定 | 第30-36页 |
一、再犯可能性与初犯可能性的统一 | 第30-33页 |
二、初犯可能性界定 | 第33-36页 |
第二节 人身危险性与主观恶性之辨析 | 第36-41页 |
一、主观恶性的基本属性 | 第36-37页 |
二、人身危险性的基本属性 | 第37-40页 |
三、人身危险性与主观恶性的关系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人身危险性的客观认定 | 第41-51页 |
一、人身危险性的可确定性 | 第42-44页 |
二、人身危险性的现实表征 | 第44-51页 |
第四章 保安处分构建的制度难点及其解决 | 第51-60页 |
第一节 社会观念的阻力及其应对 | 第51-55页 |
一、正义与功利的统一 | 第51-53页 |
二、法治国与文化国的统一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制度设计的困境及解决 | 第55-60页 |
一、实体法中的困境及解决 | 第55-57页 |
二、程序设计的困境及解决 | 第57-60页 |
第五章 我国保安处分制度构建的基本设想 | 第60-71页 |
第一节 我国保安处分制度构建的宏观构想 | 第60-63页 |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60-61页 |
二、保安处分的原则 | 第61-63页 |
第二节 我国保安处分制度构建的具体设想 | 第63-71页 |
一、保安处分措施的构建 | 第63-67页 |
二、保安处分场所的设置 | 第67-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谢辞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