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9-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一)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 | 第10-13页 |
(二)专家意见的法律属性 | 第13-15页 |
(三)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15-17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第一节 专家辅助人的界定 | 第19-22页 |
一、专家辅助人与鉴定人 | 第19-20页 |
二、专家辅助人与证人 | 第20-21页 |
三、专家辅助人与诉讼代理人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产生的背景 | 第22-27页 |
一、诉讼模式不断演变的结果 | 第23-24页 |
二、鉴定人与专家证人之比较 | 第24-25页 |
三、发现真实的诉讼追求 | 第25-26页 |
四、程序正义的诉讼结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专家辅助人的类型化功能 | 第27-33页 |
第一节 域外制度简介 | 第27-29页 |
一、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辅佐人制度 | 第27-28页 |
二、意大利刑事诉讼技术顾问制度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类型化功能探究 | 第29-33页 |
一、促进事实查明 | 第30-31页 |
二、提高诉讼效率 | 第31-32页 |
三、强化当事人参与,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困境与争议 | 第33-44页 |
第一节 我国立法沿革 | 第33-37页 |
一、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 第33-34页 |
二、2009 年《对网民 31 个意见建议答复情况》 | 第34页 |
三、2012年《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 | 第34-36页 |
四、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司法困境 | 第37-44页 |
一、适用率较低 | 第37-40页 |
二、适用效果差 | 第40-41页 |
三、专家辅助人称谓和定位混乱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优化路径 | 第44-54页 |
第一节 理论层面的明晰 | 第44-47页 |
一、制度构建的目的 | 第44-45页 |
二、专家的诉讼地位 | 第45-46页 |
三、专家辅助人的中立性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具体制度的构建 | 第47-54页 |
一、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内部程序 | 第47-52页 |
二、相邻制度的衔接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