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汽车雾天防撞报警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汽车防撞报警系统 | 第8-11页 |
1.2.1 汽车防撞报警系统的结构 | 第8-9页 |
1.2.2 汽车防撞报警系统的开发流程 | 第9-10页 |
1.2.3 系统的测距测速方式的选取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汽车防撞报警模型的建立 | 第14-21页 |
2.1 几种常用的防撞报警模型概述 | 第14-15页 |
2.2 防撞报警模型的建立 | 第15-19页 |
2.2.1 汽车的制动过程 | 第15-17页 |
2.2.2 前车静止或前方为障碍物的情况 | 第17-18页 |
2.2.3 前车减速的情况 | 第18-19页 |
2.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疲劳驾驶员反应时间的研究 | 第21-34页 |
3.1 行为科学的概述以及一般研究过程 | 第21-24页 |
3.1.1 行为科学的概述 | 第21页 |
3.1.2 行为科学的一般研究过程 | 第21-23页 |
3.1.3 疲劳驾驶员反应时间的研究过程 | 第23-24页 |
3.2 模拟动态反应时测试方法 | 第24-27页 |
3.2.1 反应时测试软件介绍 | 第24-25页 |
3.2.2 模拟驾驶软件介绍 | 第25-26页 |
3.3.3 模拟动态反应时测试过程 | 第26-27页 |
3.3 被试者的选择 | 第27-29页 |
3.4 被试者实测数据公布 | 第29-30页 |
3.5 疲劳驾驶员平均反应时间的神经网络预测 | 第30-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方案设计 | 第34-39页 |
4.1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34-35页 |
4.2 雷达同步测距测速原理 | 第35-37页 |
4.3 系统的实验方案设计 | 第37-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9-50页 |
5.1 处理器的选型 | 第39-40页 |
5.2 存储器选型 | 第40-41页 |
5.2.1 SDRAM硬件电路选型 | 第40-41页 |
5.2.2 NAND FALSH硬件电路选型 | 第41页 |
5.3 超声波测距传感器选型 | 第41-43页 |
5.4 显示屏选型 | 第43页 |
5.5 按键选择电路设计 | 第43-44页 |
5.6 电位器电压采集电路的设计 | 第44-45页 |
5.7 声光报警单元设计 | 第45-46页 |
5.8 CAN总线接.电路设计 | 第46-49页 |
5.8.1 CAN控制器与收发器 | 第46-48页 |
5.8.2 CAN控制器与收发器电路设计 | 第48-49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0-65页 |
6.1 系统报警策略的设计 | 第50-52页 |
6.2 汽车防撞报警系统的主程序流程 | 第52-53页 |
6.4 电位器电压采集单元软件设计 | 第53-54页 |
6.5 超声波测距程序设计 | 第54-55页 |
6.6 CAN总线通讯程序设计 | 第55-59页 |
6.7 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 | 第59-64页 |
6.8 本章小节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系统的模拟实验 | 第65-70页 |
7.1 模拟实验的目的与方案 | 第66页 |
7.2 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 | 第66-6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8.1 总结 | 第70页 |
8.2 设计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A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5-76页 |
附录B 疲劳驾驶员反应时间的实测数据 | 第76-119页 |
附录C 样本的神经网络测试误差图 | 第119-121页 |
附录D 模拟实验数据表格 | 第121-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