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前言 | 第15页 |
1.1 煤炭概述 | 第15-16页 |
1.2 煤炭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2.1 煤中的官能团分布 | 第17-18页 |
1.2.2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2.3 煤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2.3.1 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 | 第19-21页 |
1.2.3.2 煤的物理结构模型 | 第21-23页 |
1.3 煤的氧化反应 | 第23-29页 |
1.3.1 双氧水氧化法 | 第24-26页 |
1.3.2 氧化性酸氧化法 | 第26页 |
1.3.3 空气/氧气氧化法 | 第26-29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29-30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褐煤碱-氧氧化产物的液质联用分析 | 第31-53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2.3.1 十种苯羧酸的液相分离条件的探索 | 第32-33页 |
2.3.2 十种苯多羧酸的标准曲线测定 | 第33-34页 |
2.3.3 褐煤的碱-氧氧化反应 | 第34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50页 |
2.4.1 苯多羧酸标准样品的LC/MS分析 | 第34-37页 |
2.4.2 合成的两种苯四酸的LC/MS分析 | 第37-39页 |
2.4.3 一种褐煤碱氧化产物的LC/MS分析 | 第39-42页 |
2.4.4 氧化时间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42-44页 |
2.4.5 温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6 碱煤比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45-47页 |
2.4.7 模型化合物的碱-氧氧化实验 | 第47-50页 |
2.5 小结 | 第50-53页 |
第三章 褐煤及腐殖酸的分子结构特征 | 第53-81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3-54页 |
3.3 仪器测试条件 | 第54-55页 |
3.3.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54页 |
3.3.2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13)C-NMR) | 第54页 |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 | 第54页 |
3.3.4 荧光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3.3.5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 第55页 |
3.4 实验操作及实验内容 | 第55-56页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79页 |
3.5.1 褐煤及腐殖酸的元素分析 | 第56-57页 |
3.5.2 红外光谱研究褐煤及腐殖酸结构 | 第57-58页 |
3.5.3 固体核磁共振研究褐煤及腐殖酸结构 | 第58-61页 |
3.5.4 褐煤及腐殖酸的聚集形态和表观形貌 | 第61-64页 |
3.5.5 腐殖酸的GPC分析及荧光分析 | 第64-66页 |
3.5.6 腐殖酸的碱-氧气氧化实验 | 第66-69页 |
3.5.7 腐殖酸的分子模型构建 | 第69-75页 |
3.5.8 褐煤的分子模型构建 | 第75-79页 |
3.6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研究成果情况 | 第89-9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