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俗文化区划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践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及路线 | 第13-1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6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民俗理论的发展及江西民俗的特征 | 第15-19页 |
2.1 民俗涵义的界定 | 第15-16页 |
2.2 民俗文化的特征 | 第16-17页 |
2.3 江西民俗文化 | 第17-19页 |
3 江西民俗空间分布 | 第19-29页 |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2 江西民俗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 | 第19-22页 |
3.3 江西省民俗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第22-29页 |
3.3.1 民俗资源分布与地形变化 | 第22-23页 |
3.3.2 民俗资源分布与水文环境 | 第23-25页 |
3.3.3 民俗资源分布与语言区 | 第25-28页 |
3.3.4 民俗资源分布与交通情况 | 第28-29页 |
4 江西民俗区划分 | 第29-53页 |
4.1 民俗文化区划原则简述 | 第29-30页 |
4.2 江西民俗区划 | 第30-33页 |
4.3 鄱阳湖渔业文化民俗区 | 第33-35页 |
4.3.1 特色 | 第33-34页 |
4.3.2 区域中心 | 第34-35页 |
4.4 赣东北乡村文化民俗区 | 第35-38页 |
4.4.1 特色 | 第36-37页 |
4.4.2 区域中心 | 第37-38页 |
4.5 赣西北花炮文化民俗区 | 第38-41页 |
4.5.1 特色 | 第39页 |
4.5.2 区域中心 | 第39-41页 |
4.6 赣东才子文化民俗区 | 第41-43页 |
4.6.1 特色 | 第41-42页 |
4.6.2 区域中心 | 第42-43页 |
4.7 赣西庐陵文化民俗区 | 第43-45页 |
4.7.1 特色 | 第43-44页 |
4.7.2 区域中心 | 第44-45页 |
4.8 赣南客家文化民俗区 | 第45-49页 |
4.8.1 特色 | 第46-48页 |
4.8.2 区域中心 | 第48-49页 |
4.9 各民俗区差异分析 | 第49-53页 |
5 江西民俗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 第53-63页 |
5.1 民俗保护的意义 | 第53-55页 |
5.2 江西民俗的可持续开发 | 第55-61页 |
5.2.1 婺源乡村民俗旅游开发 | 第55-56页 |
5.2.2 临川才子民俗文化开发模式 | 第56-57页 |
5.2.3 以万载、上栗为中心的花炮产业的发展 | 第57-58页 |
5.2.4 加快促进庐陵文化民俗的开发 | 第58-59页 |
5.2.5 鄱阳湖渔业民俗开发现状 | 第59-60页 |
5.2.6 赣南客家民俗发展对策分析 | 第60-61页 |
5.3 民俗可持续开发的建议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 第63-64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