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缘起和目的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可能形成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善治——“统治”与“治理”的超越 | 第16-24页 |
2.1“统治”范式之“恶” | 第16-18页 |
2.1.1“统治”主体之单一性 | 第16页 |
2.1.2“统治”手段之非人格化 | 第16-17页 |
2.1.3“统治”目的之效率中心主义 | 第17-18页 |
2.2“治理”范式之“善” | 第18-20页 |
2.2.1 主体构成——多中心治理 | 第18-19页 |
2.2.2 运行机制——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 | 第19-20页 |
2.2.3 行为模式——权力依赖和互动合作 | 第20页 |
2.3“善治”——治理的完善 | 第20-24页 |
2.3.1“善治”的目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 第21页 |
2.3.2“善治”的本质属性——政府与公民的共治 | 第21-22页 |
2.3.3“善治”的基本诉求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公民社会理论——“善治”的理论溯源之一 | 第24-33页 |
3.1 公民社会的构建 | 第24-26页 |
3.1.1 公民社会——于放弃中获取 | 第24-25页 |
3.1.2 公民社会先于政治国家 | 第25-26页 |
3.2 公民社会与幸福 | 第26-27页 |
3.2.1 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分 | 第26-27页 |
3.2.2 公民社会对抗政治国家 | 第27页 |
3.3 公民社会与自由 | 第27-29页 |
3.3.1 自由与民主制度 | 第28页 |
3.3.2 以社会制约权力 | 第28-29页 |
3.4 公共领域与交往理性 | 第29-31页 |
3.4.1 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代表” | 第29-30页 |
3.4.2 公共领域——政治合法性基础 | 第30-31页 |
3.5 公民社会——“善治”的现实基础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自由主义政府理论——“善治”理论溯源之二 | 第33-45页 |
4.1 政府权力合法性原理 | 第33-35页 |
4.1.1 政府起源与权力的有限性 | 第33-34页 |
4.1.2 法治与分权 | 第34-35页 |
4.2 政府责任与社会自由原理 | 第35-38页 |
4.2.1 社会自由——社会暴虐的防御 | 第35-36页 |
4.2.2 伤害原则——有限政府 | 第36-37页 |
4.2.3 人民的幸福——责任政府 | 第37-38页 |
4.3 法治下的政府干预原理 | 第38-39页 |
4.3.1 法治下的自由 | 第38-39页 |
4.3.2 政府干预的限度 | 第39页 |
4.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9-41页 |
4.4.1 规则限政和立宪民主 | 第39-40页 |
4.4.2 竞争性联邦制与分权 | 第40-41页 |
4.5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41-43页 |
4.5.1 以人为本——强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 | 第41-42页 |
4.5.2 行动民主化——以公共利益和责任为导向 | 第42-43页 |
4.6“善政”——“善治”的首要主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参与式民主与协商民主理论——“善治”的理论溯源之三 | 第45-56页 |
5.1 参与式民主理论的核心:公民参与 | 第45-48页 |
5.1.1 兴起的背景——代议制之弊端 | 第45-46页 |
5.1.2 价值预设——人具有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 | 第46-47页 |
5.1.3 参与和民主政治 | 第47-48页 |
5.2 参与实质的回归 | 第48-50页 |
5.2.1 公共领域与行动 | 第48-49页 |
5.2.2 强势民主 | 第49-50页 |
5.3 参与式民主的制度构建——公民参与的制度框架 | 第50-51页 |
5.3.1 议事会制度——参与式民主的范式 | 第50页 |
5.3.2 金字塔体制与竞争性政党制度 | 第50-51页 |
5.4 协商民主——公民参与的品质提升 | 第51-53页 |
5.4.1 公共政策的形成——公共协商 | 第51-52页 |
5.4.2 民主协商的导向——公共利益 | 第52-53页 |
5.5 民主、参与同善治 | 第53-56页 |
5.5.1 民主——“善治”的前提 | 第53-54页 |
5.5.2 参与——“善治”的本质 | 第54-55页 |
5.5.3 参与和协商民主理论之于善治 | 第55-56页 |
结语和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