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交往行为理论框架下的微博互动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20页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第11-13页
    二、研究综述第13-17页
    三、研究方法第17页
    四、相关概念介绍第17-20页
第一章 交往行为理论与微博互动机制的关系分析第20-26页
    一、交往行为理论和微博互动机制的相关性分析第20-23页
        (一)改变传播模式第20-21页
        (二)转换批判视角第21-22页
        (三)构建公共领域第22-23页
    二、交往行为理论框架下微博互动机制的作用第23-26页
        (一)有助于培养微博主体的交往理性第23-24页
        (二)有助于提升微博内容的有效性第24页
        (三)有助于重构微博互动的公共领域第24-26页
第二章 交往行为理论框架下的微博互动机制的内容分析第26-41页
    一、互动主体研究第26-30页
        (一)互动主体的类型第26-28页
        (二)微博用户的主体间性和传受关系第28-29页
        (三)互动主体的身份建构与交往资质第29-30页
    二、互动话语研究第30-36页
        (一)微博话语构成第30-32页
        (二)微博话语的“有效性要求”第32-33页
        (三)微博互动的言语行为第33-34页
        (四)微博话语权和话语环境第34-36页
    三、互动行为研究第36-41页
        (一)目的行为:行为者——客观世界第36-37页
        (二)规范行为:行为者——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第37页
        (三)戏剧行为:行为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第37-39页
        (四)交往行为:行为者——三重世界第39-41页
第三章 交往行为理论框架下微博互动机制的三个问题第41-51页
    一、微博互动信息的有效性问题第41-44页
        (一)滋生网络谣言第41-42页
        (二)导致信息超载第42-43页
        (三)出现信息鸿沟第43-44页
    二、微博互动主体的自律性问题第44-47页
        (一)群体极化现象严重第44-45页
        (二)意见领袖操控公众舆论第45-46页
        (三)“网络水军”泛滥第46-47页
    三、微博互动行为的规范性问题第47-51页
        (一)网络赋权与舆论审判第47-48页
        (二)技术殖民与文化入侵第48-49页
        (三)法律脱节与监管困境第49-51页
第四章 交往行为理论框架下微博互动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第51-58页
    一、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第51-53页
        (一)形成共通的信息传播标准第51页
        (二)增加微博的用户黏性设计第51-53页
        (三)提升用户对微博的依赖程度第53页
    二、构建理性的主体交往空间第53-55页
        (一)培育用户的主体意识第53-54页
        (二)具备理性的思辨能力第54-55页
    三、健全规范的行为互动机制第55-58页
        (一)推进微博法制建设第55-56页
        (二)开发微博技术产品第56页
        (三)构建微博管理新格局第56-58页
结语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社会背景下“萌”现象分析
下一篇:4G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