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2-2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22页 |
1.1 茶叶涩味物质组成及其重要性 | 第12页 |
1.2 茶叶儿茶素类物质组成及其重要性 | 第12-13页 |
1.3 茶叶儿茶素类物质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3.1 不同茶叶种质资源儿茶素物质含量不同 | 第13页 |
1.3.2 不同生长环境儿茶素物质含量不同 | 第13-14页 |
1.3.3 不同生长季节儿茶素物质含量不同 | 第14页 |
1.3.4 不同生长期儿茶素物质含量不同 | 第14页 |
1.4 茶树设施栽培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1 茶树遮荫栽培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1.1 茶树遮阳网栽培对茶园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15页 |
1.4.1.2 茶树遮阳网栽培对涩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2 茶树大棚栽培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4.3 茶树防霜扇栽培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5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期间涩味物质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6 儿茶素代谢路径及相关酶类 | 第17-21页 |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1-22页 |
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60页 |
第一章 遮阳网和连栋大棚栽培条件下茶主要涩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24-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1.1 材料 | 第25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25页 |
1.3 方法 | 第25-29页 |
1.3.1 连栋大棚与露地温湿度以及光照强度的测定 | 第25页 |
1.3.2 主要涩味物质儿茶素含量的HPLC分析 | 第25-26页 |
1.3.2.1 茶叶涩味物质六种儿茶素类物质的提取 | 第25-26页 |
1.3.2.2 茶叶六种儿茶素类物质的HPLC分析 | 第26页 |
1.3.3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普通PCR扩增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6-29页 |
1.3.3.1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26-27页 |
1.3.3.2 总RNA的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 第27页 |
1.3.3.3 cDNA第一条链合成 | 第27-28页 |
1.3.3.4 引物设计 | 第28页 |
1.3.3.5 各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片段的普通PCR扩增 | 第28页 |
1.3.3.6 各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片段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 第28-29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2.1 连栋大棚与露地温湿度以及光照强度的比较 | 第30页 |
2.2 茶叶涩味物质含量变化分析 | 第30-32页 |
2.2.1 茶叶涩味物质含量HPLC结果 | 第30页 |
2.2.2 遮阳网、连栋大棚与露地茶涩味物质含量差异分析 | 第30-32页 |
2.3 茶叶涩味物质儿茶素类代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32-33页 |
2.3.1 目的基因PCR分析结果 | 第32页 |
2.3.2 遮阳网覆盖、连栋大棚与露地栽培涩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章 防霜扇栽培条件下茶主要涩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37-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1.1 材料 | 第37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1.3 方法 | 第37-38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2.1 防霜扇栽培乌牛早涩味物质儿茶素类的HPLC分析 | 第38页 |
2.2 防霜扇栽培乌牛早涩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茶主要涩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季节性差异表达分析 | 第42-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1.1 材料 | 第42-43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43页 |
1.3 方法 | 第43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2.1 环境和季节对春秋茶主要涩味物质含量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2.2 春茶和秋茶涩味物质含量HPLC分析 | 第44-46页 |
2.3 春秋茶涩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46-48页 |
2.3.1 春茶涩味物质与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2.3.2 秋茶涩味物质与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 | 第47页 |
2.3.3 春秋茶涩味物质与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3.1 春季和秋季茶鲜样中儿茶素物质儿茶素类含量的HPLC分析 | 第48-49页 |
3.2 儿茶素含量与相关基因的季节性相关分析 | 第49-5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期间主要涩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51-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1.1 材料 | 第51-52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52页 |
1.3 方法 | 第52页 |
1.3.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1.3.2 儿茶素含量的HPLC分析 | 第52页 |
1.3.3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普通PCR扩增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52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2.1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期间叶绿素含量 | 第52-53页 |
2.2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期间主要涩味物质含量差异分析 | 第53-55页 |
2.3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期间主要涩味物质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55页 |
2.4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期间主要涩味物质含量变化与之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 | 第55-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3.1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期间叶绿素含量与儿茶素含量变化分析 | 第57页 |
3.2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期间涩味物质差异分析 | 第57-58页 |
3.3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期间儿茶素类物质含量与代谢相关基因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论文发表情况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