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大学生多媒体阅读中检索行为的眼动实验研究

引言第7-9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9-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第11-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研究对象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页
    1.5 研究的创新与技术路线第13-16页
        1.5.1 研究的创新第13-14页
        1.5.2 技术路线第14-16页
2 核心概念第16-19页
    2.1 阅读行为第16页
    2.2 浏览行为第16-17页
    2.3 检索行为第17-19页
3 理论基础第19-21页
    3.1 需求理论第19页
    3.2 目标理论第19-20页
    3.3 多媒体学习理论第20-21页
4 研究现状第21-30页
    4.1 多媒体阅读中检索行为的研究综述第21-24页
        4.1.1 国内外关于检索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第21-24页
    4.2 眼动研究第24-28页
        4.2.1 眼动研究概述第24-25页
        4.2.2 眼动指标第25页
        4.2.3 眼动研究的发展第25-26页
        4.2.4 国内外关于检索行为的眼动研究第26-28页
    4.3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第28-30页
        4.3.1 较少从视觉等微观角度去研究检索行为第28页
        4.3.2 较少从被试眼动数据进行研究第28-30页
5 大学生多媒体阅读中检索行为的眼动实验第30-46页
    5.1 实验一大学生在链接类型与内容整合类型交互作用下检索行为的眼动 实验第30-37页
        5.1.1 实验目的第30页
        5.1.2 实验被试第30页
        5.1.3 实验假设第30页
        5.1.4 实验设计第30页
        5.1.5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30-31页
        5.1.6 实验程序第31-32页
        5.1.7 实验结果第32-36页
        5.1.8 实验讨论第36-37页
    5.2 实验二大学生在链接类型与线索类型交互作用下检索行为的眼动实 验第37-46页
        5.2.1 实验目的第37页
        5.2.2 实验被试第37-38页
        5.2.3 实验假设第38页
        5.2.4 实验设计第38页
        5.2.5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38-39页
        5.2.6 实验程序第39-40页
        5.2.7 实验结果第40-44页
        5.2.8 实验讨论第44-46页
6 大学生检索行为的眼动基本特征第46-50页
    6.1第46-50页
        6.1.1 在有、无链接下 , 大学生眼动特征具有同一性第47页
        6.1.2 在有分类整合方式下 , 大学生的眼动特征表现为注视时间较少、眼跳距离较大第47-48页
        6.1.3 在有线索的情况下 , 大学生的眼动特征表现为注视时间较少、眼跳距离较大第48页
        6.1.4 链接与分类交互作用下 , 大学生眼动特征具有同一性第48-49页
        6.1.5 链接与线索交互作用下 , 大学生眼动特征具有同一性第49-50页
7 大学生多媒体阅读中指导性检索策略第50-53页
    7.1 理性选择“链接”等交互方式 , 减少认知负荷第50页
    7.2 快速感知“分类”等内容整合方式 , 提高检索效率第50-51页
    7.3 恰当使用“线索”等指引方式 , 快速定位目标区域第51页
    7.4 把握“图片线索”优势 , 准确锁定目标位置第51-53页
8 研究总结第53-55页
    8.1 研究结论第53-54页
    8.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第54-55页
        8.2.1 本研究的局限第54页
        8.2.2 未来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附录A 实验材料第60-62页
附录B 眼动参数记录情况第62-63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摘要第65-66页
Abstract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计算环境下高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研究
下一篇: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研究--以南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