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俭论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述评与概念解析 | 第15-29页 |
1.2.1 先秦俭奢思想研究述评 | 第15-27页 |
1.2.2 俭奢的词源学涵义解析 | 第27-2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0-32页 |
第2章 先秦儒家俭论 | 第32-63页 |
2.1 孔子论俭 | 第32-41页 |
2.1.1 宁俭勿奢的礼本论 | 第32-35页 |
2.1.2 奢则不孙的德性论 | 第35-39页 |
2.1.3 节用爱人的治理观 | 第39-41页 |
2.2 孟子论俭 | 第41-48页 |
2.2.1 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修养论 | 第41-44页 |
2.2.2 不以天下俭其亲的事亲观 | 第44-46页 |
2.2.3 俭者不夺人的王道思想 | 第46-48页 |
2.3 荀子论俭 | 第48-57页 |
2.3.1 由礼而重己役物的治气养心之术 | 第49-51页 |
2.3.2 隆杀中流相结合的等级消费道德 | 第51-53页 |
2.3.3 独侈危国与聚敛者亡的君道理论 | 第53-55页 |
2.3.4 节用裕民与节流开源的足国之道 | 第55-57页 |
2.4 儒家其他经典论俭 | 第57-63页 |
2.4.1 《尚书》论俭 | 第57-60页 |
2.4.2 《周易》论俭 | 第60-63页 |
第3章 先秦道家俭论 | 第63-85页 |
3.1 老庄论俭 | 第63-77页 |
3.1.1 “知足知止”的处世之道 | 第63-66页 |
3.1.2 “少私寡欲”的养生之道 | 第66-70页 |
3.1.3 去甚去奢去泰的修身之道 | 第70-73页 |
3.1.4 “俭故能广”的治理之道 | 第73-77页 |
3.2 《吕氏春秋》论俭 | 第77-85页 |
3.2.1 贵生适欲的身国同治思想 | 第77-79页 |
3.2.2 必俭必合必同的葬丧观点 | 第79-81页 |
3.2.3 举事无逆天数的生态哲学 | 第81-85页 |
第4章 先秦法家俭论 | 第85-107页 |
4.1 管子论俭 | 第85-95页 |
4.1.1 “俭其道乎”的富民治国论 | 第85-88页 |
4.1.2 度爵量禄的等级制消费道德 | 第88-90页 |
4.1.3 “莫善于侈靡”的重奢倾向 | 第90-93页 |
4.1.4 俭伤事与侈伤货的辩证观点 | 第93-95页 |
4.2 商鞅论俭 | 第95-98页 |
4.2.1 民壹上壹的重农促农论 | 第95-97页 |
4.2.2 国富而贫治的治理主张 | 第97-98页 |
4.3 韩非子论俭 | 第98-107页 |
4.3.1 对老子俭啬观的改造与继承 | 第99-101页 |
4.3.2 侈惰贫与力俭富的价值论证 | 第101-103页 |
4.3.3 “知侈俭之地”的君道思想 | 第103-107页 |
第5章 先秦墨家俭论 | 第107-124页 |
5.1 俭节昌而淫佚亡的治理观 | 第107-112页 |
5.1.1 加费不加于民利弗为的理想君道 | 第108-109页 |
5.1.2 用财节与自养俭的民富国治思想 | 第109-112页 |
5.2 自苦为极的理想道德人格 | 第112-116页 |
5.2.1 独自苦而为义的修身论 | 第113-114页 |
5.2.2 赖其力者生的劳动修行 | 第114-116页 |
5.3 乐非所以治天下的非乐论 | 第116-119页 |
5.3.1 “圣王不为乐”释义 | 第116-117页 |
5.3.2 为乐亏夺民财废分事 | 第117-119页 |
5.3.3 先王之书的非乐记载 | 第119页 |
5.4 丧葬之有节的节丧主张 | 第119-124页 |
5.4.1 对“厚葬久丧”观的痛斥 | 第120-122页 |
5.4.2 不失死生之利的丧葬之法 | 第122-124页 |
第6章 先秦各家俭论比较分析 | 第124-138页 |
6.1 先秦各家俭论之共性 | 第124-130页 |
6.1.1 崇俭抑奢的总体性倾向 | 第124-126页 |
6.1.2 欲望道德化的理论内涵 | 第126-129页 |
6.1.3 肯定节俭的功利性效果 | 第129-130页 |
6.2 先秦各家俭论之个性 | 第130-138页 |
6.2.1 俭论适用的比较 | 第131-133页 |
6.2.2 俭奢标准的比较 | 第133-135页 |
6.2.3 崇俭程度的比较 | 第135-138页 |
第7章 先秦俭论的现代启示 | 第138-158页 |
7.1 先秦与当代中国倡俭的语境解析 | 第138-147页 |
7.1.1 先秦与当代中国倡俭的语言性语境 | 第138-142页 |
7.1.2 先秦与当代中国倡俭的社会性语境 | 第142-147页 |
7.2 先秦俭论之伦理思辨与现代应用 | 第147-158页 |
7.2.1 俭论的养生伦理意蕴与身心保健 | 第147-150页 |
7.2.2 俭论的消费伦理意蕴与适度消费 | 第150-153页 |
7.2.3 俭论的政治伦理意蕴与反腐倡廉 | 第153-155页 |
7.2.4 俭论的生态伦理意蕴与生态和谐 | 第155-158页 |
结语:美德的衰落还是复兴?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