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相关领域的发展概况 | 第16-26页 |
1.2.1 手性材料与手性介质 | 第17-19页 |
1.2.2 手性波导 | 第19-20页 |
1.2.3 手性阶跃剖面光纤 | 第20-21页 |
1.2.4 布拉格光纤 | 第21-23页 |
1.2.5 负折射材料 | 第23-25页 |
1.2.6 负折射波导 | 第25-2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手性有限层光纤的模式理论 | 第27-47页 |
2.1 手性介质中的时谐场方程 | 第27-33页 |
2.1.1 普适场方程 | 第27-28页 |
2.1.2 F_±场方程 | 第28-31页 |
2.1.3 F_+和F_-的非耦合 | 第31-33页 |
2.2 时谐传播场及其偏振 | 第33-38页 |
2.2.1 时谐传播场的实函数表示 | 第33-34页 |
2.2.2 时谐传播场的偏振 | 第34-36页 |
2.2.3 圆对称结构中的时谐传播场 | 第36-38页 |
2.3 手性有限层光纤的模式理论 | 第38-46页 |
2.3.1 模场分布 | 第38-40页 |
2.3.2 本征值方程 | 第40-42页 |
2.3.3 模式分裂 | 第42-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手性阶跃剖面光纤中的导模 | 第47-73页 |
3.1 手性非负折射光纤中的导模 | 第47-62页 |
3.1.1 模场分布及本征值方程 | 第47-49页 |
3.1.2 圆偏振模式 | 第49-50页 |
3.1.3 截止条件 | 第50-51页 |
3.1.4 阻抗匹配条件下的模式分裂 | 第51-55页 |
3.1.5 阻抗失配条件下的模式分裂 | 第55-62页 |
3.2 手性负折射光纤中的横电磁模 | 第62-68页 |
3.2.1 导行条件及本征值方程 | 第62-63页 |
3.2.2 模场分布 | 第63-64页 |
3.2.3 能流和偏振 | 第64-66页 |
3.2.4 模场任意性 | 第66-68页 |
3.3 导行横电磁模的手性与非手性光纤的对比 | 第68页 |
3.4 基于光纤中横电磁模的一种新型的空分复用 | 第68-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4章 一维光子晶体的能带理论 | 第73-98页 |
4.1 非手性一维光子晶体的能带理论 | 第73-84页 |
4.1.1 模式方法 | 第73-76页 |
4.1.2 传递矩阵方法 | 第76-79页 |
4.1.3 全方向反射 | 第79-81页 |
4.1.4 完全带隙 | 第81-84页 |
4.2 手性一维光子晶体的能带理论 | 第84-97页 |
4.2.1 色散关系 | 第84-87页 |
4.2.2 向非手性情况的退化 | 第87-88页 |
4.2.3 手性平面多层介质体系的传递矩阵 | 第88-92页 |
4.2.4 完全带隙 | 第92-9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手性布拉格光纤的模式特性 | 第98-120页 |
5.1 芯层具有弱手性的布拉格光纤 | 第98-115页 |
5.1.1 模式转变 | 第99-102页 |
5.1.2 模式损耗最小化的方案 | 第102-109页 |
5.1.3 圆偏振模导行的条件 | 第109-110页 |
5.1.4 芯层具有手性的布拉格光纤的波长选择和圆偏振选择 | 第110-115页 |
5.2 具有完全带隙手性包层的空芯布拉格光纤 | 第115-119页 |
5.2.1 忽略手性负折射介质材料吸收的情形 | 第115-117页 |
5.2.2 完全带隙对手性负折射介质的材料吸收的压制 | 第117-11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附录A 手性介质不同形式的物质方程的等价性 | 第131-134页 |
A.1 Drude-Born-Fedorov模型 | 第131-132页 |
A.2 Condon模型 | 第132页 |
A.3 Tellegen模型 | 第132页 |
A.4 Post模型 | 第132-133页 |
A.5 小结 | 第133-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个人简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