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农村实现以人为本的路径研究--基于人学的分析视角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6页
        1.1.1 实践背景第10-15页
        1.1.2 理论背景第15-16页
    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1 理论意义第16-17页
        1.2.2 实践意义第17页
    1.3 研究的主题与研究基本设定第17-19页
        1.3.1 研究的主题第18页
        1.3.2 研究基本设定第18-19页
    1.4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第20-23页
        1.5.1 人学研究框架第20-22页
        1.5.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6 本文结构与内容第23-24页
    1.7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25-41页
    2.1 人性假设理论第25-35页
        2.1.1 人的概念与本质第25-26页
        2.1.2 对人性假设的研究第26-30页
        2.1.3 人性分析第30-31页
        2.1.4 知识经济与知识人假设第31-35页
    2.2 人本理论第35-37页
        2.2.1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第35-36页
        2.2.2 西方人本主义第36页
        2.2.3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第36-37页
    2.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37-40页
        2.3.1 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第38-39页
        2.3.2 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39-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第41-59页
    3.1 对以人为本的不同理解第41-43页
        3.1.1 以人为本的内涵第41-42页
        3.1.2 以人为本既是原则又是理论第42-43页
        3.1.3 以人为本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第43页
    3.2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以人为本第43-45页
        3.2.1 国外学者的观点第43-44页
        3.2.2 国内学者的观点第44-45页
    3.3 新农村建设与以人为本第45-47页
    3.4 对知识农民的讨论第47-49页
    3.5 对社会排斥的不同理解第49-52页
        3.5.1 国外的讨论第49-51页
        3.5.2 国内的研究第51-52页
    3.6 相关评价指数研究第52-56页
        3.6.1 人文发展指数第52-54页
        3.6.2 幸福指数第54-55页
        3.6.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第55-56页
        3.6.4 关于以人为本的测量第56页
    3.7 简要评价第56-58页
    3.8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第59-86页
    4.1 研究设计第59-71页
        4.1.1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59-61页
        4.1.2 研究模型与假设第61-65页
        4.1.3 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评价指标与观测变量第65-70页
        4.1.4 预调研与量表评价第70-71页
    4.2 实证分析第71-85页
        4.2.1 河北省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现状统计第72-74页
        4.2.2 数据分析结果第74-85页
    4.3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典型案例的诠释与评价第86-97页
    5.1 统筹城乡发展的不同道路第86-92页
        5.1.1 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经验第86-90页
        5.1.2 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第90-91页
        5.1.3 简要评价第91-92页
    5.2 先进村的典型第92-96页
        5.2.1 河北省先进村的代表第92-93页
        5.2.2 其他省先进村的代表第93-96页
        5.2.3 简要评价第96页
    5.3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影响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因素分析第97-111页
    6.1 影响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内因和外因第97-99页
        6.1.1 内外因与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关系第97-98页
        6.1.2 内外因影响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关系模型第98-99页
    6.2 主要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第99-110页
        6.2.1 主体弱化第99-104页
        6.2.2 政府主导乏力第104-109页
        6.2.3 外部环境较差第109-110页
    6.3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七章 提高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动力机制与路径第111-123页
    7.1 动力机制分析第111-113页
        7.1.1 动力机制的内涵第111-112页
        7.1.2 提高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动力第112-113页
    7.2 提高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路径第113-122页
        7.2.1 优化主体第113-114页
        7.2.2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第114-120页
        7.2.3 优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第120-122页
    7.3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23-128页
    8.1 研究结论第123-125页
        8.1.1 以人为本实现程度是可以评价的第123页
        8.1.2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正相关第123页
        8.1.3 要高度重视发展人的两面性第123-124页
        8.1.4 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可供参考第124页
        8.1.5 影响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124页
        8.1.6 主体优化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根本第124-125页
        8.1.7 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以人为本实现程度第125页
        8.1.8 人学研究框架是可供参考的第125页
    8.2 本文的探索与创新第125-126页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26-128页
        8.3.1 研究局限第126-127页
        8.3.2 研究态势第127页
        8.3.3 本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6页
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情况第136-138页
附录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压力驱动微尺度液—液分层流动研究
下一篇:氧化羰基合成碳酸酯炭材料负载铜基催化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