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碱类似物的合成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天然生物碱及其类似物 | 第14-19页 |
1.1.1 天然生物碱 | 第14-15页 |
1.1.2 常山碱和异常山碱 | 第15页 |
1.1.3 常山酮 | 第15-18页 |
1.1.4 常咯啉 | 第18-19页 |
1.2 常山碱哌啶环侧链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1.2.1 Baker小组合成研究 | 第20-21页 |
1.2.2 沈昌茂小组合成研究 | 第21页 |
1.2.3 Burgess小组合成研究 | 第21-22页 |
1.2.4 Kobayashi小组合成研究 | 第22-23页 |
1.2.5 Takeuchi小组合成研究 | 第23页 |
1.2.6 Ogasawara小组合成研究 | 第23-24页 |
1.2.7 Hatakeyama小组合成研究 | 第24-25页 |
1.2.8 Emmanuvel小组合成研究 | 第25-26页 |
1.2.9 Evans小组合成研究 | 第26-27页 |
1.2.10 李卫东小组合成研究 | 第27页 |
1.3 抗菌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8-29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常山碱哌啶环侧链的合成研究 | 第30-48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2.2.3 2-b的合成 | 第32页 |
2.2.4 2-c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5 2-d的合成 | 第33页 |
2.2.6 2-e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7 2-f的合成 | 第34页 |
2.2.8 2-g的合成 | 第34页 |
2.2.9 2-h的合成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6页 |
2.3.1 2-b的合成 | 第35-36页 |
2.3.2 2-c的合成 | 第36-39页 |
2.3.3 2-d的合成 | 第39-41页 |
2.3.4 2-e的合成 | 第41-43页 |
2.3.5 2-f的合成 | 第43-44页 |
2.3.6 2-g的合成 | 第44-45页 |
2.3.7 2-h的合成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常山碱类似物的合成 | 第48-55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3.2.3 2a的合成 | 第50页 |
3.2.4 2b的合成 | 第50页 |
3.2.5 2c的合成 | 第50-51页 |
3.2.6 2d的合成 | 第51页 |
3.2.7 2e的合成 | 第51-52页 |
3.2.8 3a的合成 | 第52页 |
3.2.9 3b的合成 | 第52页 |
3.2.10 3c的合成 | 第52-53页 |
3.2.11 3d的合成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4页 |
3.3.1 2a~e的合成 | 第53页 |
3.3.2 3b~d的合成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常山碱类似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55-59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56页 |
4.2.3 最小抑菌浓度测试 | 第56-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缩略词简表 | 第66-67页 |
附图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