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紫阳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历史经验及当代应用探索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0-11页
        1.1.1 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现状与反思第10页
        1.1.2 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智慧再认识第10-11页
        1.1.3 非历史文化名城类历史城市文化传承第11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界定第12-13页
        1.3.1 研究对象界定第12页
        1.3.2 研究内容界定第12-13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6-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2 研究框架第17-20页
2 区域背景分析第20-36页
    2.1 汉江陕西段沿岸城市分析第20-30页
        2.1.1 沿岸环境特征第20-21页
        2.1.2 城市发展概述第21-24页
        2.1.3 城市历史格局第24-30页
    2.2 紫阳地区环境特征分析第30-35页
        2.2.1 自然环境特征第30-33页
        2.2.2 社会文化环境特征第33-35页
    2.3 小结第35-36页
3 紫阳古代城市演进梳理第36-48页
    3.1 紫阳古代城市发展概述第36-39页
        3.1.1 史前至秦汉时期:诞生第36-37页
        3.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缓慢发展第37页
        3.1.3 隋唐至元朝时期:稳定发展第37-38页
        3.1.4 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第38-39页
    3.2 紫阳古代城市的形态演进第39-41页
        3.2.1 城址变迁第39-40页
        3.2.2 城市形态演变第40-41页
    3.3 影响紫阳古代城市发展因素分析第41-46页
        3.3.1 外在因素第42-45页
        3.3.2 内在因素第45-46页
    3.4 紫阳古代城市发展规律第46-47页
    3.5 小结第47-48页
4 紫阳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分析第48-88页
    4.1 城市选址分析第48-52页
        4.1.1 自然格局下的城址选择第48-51页
        4.1.2 “形胜”思想第51-52页
    4.2 城市营建分析第52-69页
        4.2.1 城市山水格局第53-54页
        4.2.2 城市空间轴线第54-56页
        4.2.3 城市功能构成第56-64页
        4.2.4 关键地段建筑营建第64-69页
    4.3 城市风景营造分析第69-80页
        4.3.1 紫阳八景第69-72页
        4.3.2 汉江沿岸景致第72-78页
        4.3.3 文人与景致第78-80页
    4.4 紫阳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造智慧总结第80-85页
        4.4.1 因地制宜的城址选择第80页
        4.4.2 “山·城·水一体”的城市格局第80-82页
        4.4.3 文荫武备的功能布局第82-83页
        4.4.4 文景融合的景观营造第83-84页
        4.4.5 大尺度的风景体系塑造第84-85页
    4.5 当代紫阳城市建设的启示第85-87页
        4.5.1 整体山水格局保护与继承第85页
        4.5.2 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第85-86页
        4.5.3 城市风景体系构建第86页
        4.5.4 地方文化特色弘扬第86-87页
    4.6 小结第87-88页
5 紫阳传统人居智慧的传承应用第88-128页
    5.1 老城现状研究第88-93页
        5.1.1 现状交通分析第88-89页
        5.1.2 现状建筑分析第89-91页
        5.1.3 城市问题分析第91-93页
    5.2 山地城市空间研究第93-103页
        5.2.1 老城空间布局研究第93-95页
        5.2.2 老城现状巷道分析第95-98页
        5.2.3 巷道空间尺度分析第98-103页
    5.3 山地地形处理手法研究第103-109页
        5.3.1 老城现状地形分析第103-104页
        5.3.2 传统地形处理特点第104-105页
        5.3.3 传统地形处理手法第105-109页
    5.4 老城城市设计研究第109-118页
        5.4.1 恢复城市山水联系第109-110页
        5.4.2 延续历史文脉空间第110-111页
        5.4.3 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第111-114页
        5.4.4 城市景观体系塑造第114-116页
        5.4.5 城市空间改造策略第116-118页
    5.5 建筑改造策略研究第118-127页
        5.5.1 建筑空间整治策略研究第118-119页
        5.5.2 紫阳传统建筑特征研究第119-125页
        5.5.3 紫阳建筑改造方法研究第125-127页
    5.6 小结第127-128页
6 结语第128-132页
    6.1 研究结论第128-129页
    6.2 研究启示第129-131页
    6.3 不足与思考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36-138页
图录第138-142页
表录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建筑传统解释与继承问题中的体验方法初探
下一篇:陕西扶风老县城城隍庙片区更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