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3-32页 |
1.2.1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概况 | 第13-19页 |
1.2.2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19-20页 |
1.2.3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1.2.4 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 | 第24-28页 |
1.2.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32页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3-3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4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35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35-37页 |
2.2.1 试验试剂 | 第35-36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36-37页 |
2.3 水质条件 | 第37-38页 |
2.4 接种污泥 | 第38页 |
2.5 运行控制方法 | 第38页 |
2.6 分析项目与测试 | 第38-44页 |
2.6.1 常规测试 | 第38-39页 |
2.6.2 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提取及测定 | 第39-42页 |
2.6.3 颗粒污泥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42-44页 |
第3章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与性能研究 | 第44-62页 |
3.1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 第44-47页 |
3.1.1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运行控制方式 | 第44-45页 |
3.1.2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 第45-47页 |
3.1.3 颗粒污泥的生物活性 | 第47页 |
3.2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分析 | 第47-49页 |
3.3 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能研究 | 第49-54页 |
3.3.1 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 | 第49-51页 |
3.3.2 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及污泥浓度 | 第51-52页 |
3.3.3 好氧颗粒污泥的有机物降解活性 | 第52-54页 |
3.4 好氧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含量 | 第54-60页 |
3.4.1 胞外聚合物 | 第54-55页 |
3.4.2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和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3.4.3 不同提取方法下B-EPS成分差异及分析 | 第59-60页 |
3.5 讨论 | 第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性能的研究 | 第62-68页 |
4.1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脱氮性能的研究 | 第62-65页 |
4.1.1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中氨氮去除率的研究 | 第62-63页 |
4.1.2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氮的周期分析 | 第63-65页 |
4.2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除磷性能的研究 | 第65-66页 |
4.3 讨论 | 第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好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相研究 | 第68-73页 |
5.1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真细菌分布的变化 | 第68-69页 |
5.2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脱氮细菌的变化 | 第69-71页 |
5.2.1 培养过程中AOB的变化 | 第69-70页 |
5.2.2 培养过程的NOB变化 | 第70-71页 |
5.3 讨论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建议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