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学者对公平正义的研究 | 第8-12页 |
·古代西方思想家对公平正义的探讨 | 第8-9页 |
·近现代西方思想家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9-10页 |
·当代中国学者的若干公平正义观念 | 第10-12页 |
·围绕胡锦涛公平正义观的研究 | 第12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页 |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基本方法 | 第12页 |
·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的理论基础 | 第14-30页 |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 | 第14-18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观的产生 | 第14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观的基本概述 | 第14-18页 |
·公平正义的历史性 | 第14-15页 |
·公平正义的阶级性 | 第15-16页 |
·公平正义的具体性、相对性 | 第16-17页 |
·公平正义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 第17-18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观实现的最终目标 | 第18页 |
·列宁的公平正义观 | 第18-20页 |
·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正义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 第18-19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 第19页 |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 第19-20页 |
·毛泽东的公平正义观 | 第20-23页 |
·一个国家应当具有独立、自主、平等的权利 | 第20页 |
·人民应当有的基本权利 | 第20-22页 |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指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 | 第22-23页 |
·主张代际之间的公平 | 第23页 |
·邓小平的公平正义观 | 第23-25页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第23-24页 |
·强调按劳分配原则,重视初次分配后社会的再调剂,防止两极分化 | 第24页 |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运用法制制度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 | 第24-25页 |
·江泽民的公平正义观 | 第25-30页 |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25-26页 |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第26页 |
·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 第26-27页 |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保障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 | 第27-30页 |
第二章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的基本内容 | 第30-44页 |
·公平正义的重要地位 | 第30-32页 |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第30页 |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 第30-31页 |
·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标 | 第31-32页 |
·公平正义的内容 | 第32-38页 |
·权利公平 | 第33-34页 |
·机会公平 | 第34-35页 |
·规则公平 | 第35-36页 |
·分配公平 | 第36页 |
·代际公平 | 第36-37页 |
·国际公平 | 第37-38页 |
·公平正义的实现 | 第38-44页 |
·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 第38页 |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重在制度建设 | 第38-42页 |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第42-43页 |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的特征 | 第44-48页 |
·民生性 | 第44-45页 |
·群众性 | 第45-46页 |
·辨证性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48-52页 |
·理论价值 | 第48-49页 |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 | 第48页 |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深化了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第48-49页 |
·现实意义 | 第49-52页 |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49-50页 |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50页 |
·胡锦涛公平正义观对我国正确把握国际形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