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4页 |
1 中国水仙花色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 类黄酮的合成与调控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1 类黄酮的组成及功能 | 第16-17页 |
2.2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7-18页 |
2.3 类黄酮合成的转录调控 | 第18页 |
3 MYB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3.1 MYB转录因子及其功能 | 第18页 |
3.2 参与类黄酮合成的MYB转录因子 | 第18-21页 |
4 FOMT研究进展 | 第21页 |
5 酵母单杂交的原理及应用 | 第21-22页 |
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NtFOMTs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 第24-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1.2.1 NtFOMTs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 第24-25页 |
1.2.2 NtFOMTs基因全长cD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7页 |
1.2.3 NtFOMTs基因定量表达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2.1 NtFOMTs基因全长cDNA结果分析 | 第27-32页 |
2.2 NtFOMTs基因全长cDNA的序列比对分析 | 第32页 |
2.3 NtFOMTs基因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 第32-36页 |
2.4 NtFOMTs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 第36-38页 |
2.5 NtFOMTs基因定量表达分析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NtFOMT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核心元件的分析 | 第41-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1.2.1 中国水仙DNA的提取 | 第41页 |
1.2.2 NtFOMT2基因组DNA的克隆 | 第41-42页 |
1.2.3 NtFOMT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第42-43页 |
1.2.4 核心元件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2.1 NtFOMT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第43页 |
2.2 NtFOMT2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第43-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诱饵载体的构建及报告基因本底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49-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1.1 试剂 | 第49页 |
1.2 培养基 | 第49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1.3.1 NtFOMT2基因启动子诱饵载体pMBS-AbAi的构建 | 第49-50页 |
1.3.2 Y1H Gold MBS菌株的AbA本底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2.1 NtFOMT2基因启动子诱饵载体pMBS-AbAi的构建 | 第50-51页 |
2.2 诱饵载体转化酵母Y1H Gold | 第51页 |
2.3 Y1H Gold MBS菌株的AbA'本底表达水平的确定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酵母单杂交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 第53-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3-57页 |
1.2.1 逆转录并进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53-54页 |
1.2.2 LD-PCR(long distance)合成双链cDNA | 第54页 |
1.2.3 使用CHROMA SPIN+TE-400柱纯化cDNA | 第54页 |
1.2.4 cDNA融合表达文库的构建 | 第54-55页 |
1.2.5 cDNA文库转化Y1H Gold[MBS/AbAi]菌株并计算库容 | 第55-56页 |
1.2.6 阳性克隆的鉴定与筛选及cDNA质粒的分离 | 第56页 |
1.2.7 选取阳性克隆进行点对点酵母单杂验证 | 第56页 |
1.2.8 对得到的结果进行荧光定量分析 | 第56-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70页 |
2.1 cDNA文库构建及库质量计算 | 第57-59页 |
2.2 cDNA文库插入片段大小检测 | 第59-61页 |
2.3 阳性克隆的鉴定与筛选 | 第61-68页 |
2.4 点对点酵母单杂验证 | 第68页 |
2.5 对筛选出的五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 第68-70页 |
3 讨论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1 结论 | 第71页 |
2 创新点 | 第71页 |
3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附录 | 第8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