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纳米钯合金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其在Suzuki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致谢第5-6页
缩略语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1.1 前言第13-14页
    1.2 Suzuki偶联反应概述第14-21页
        1.2.1 Suzuki偶联反应简介第14页
        1.2.2 Suzuki偶联反应的机理第14-16页
        1.2.3 Suzuki偶联反应的应用第16-21页
    1.3 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剂第21-28页
        1.3.1 均相与非均相第21-23页
        1.3.2 负载型钯催化剂的载体第23-28页
    1.4 光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第28-31页
        1.4.1 光响应的钯(或含钯合金)纳米溶液或凝胶催化剂第29-30页
        1.4.2 光响应的负载型钯(或含钯合金)纳米材料催化剂第30-31页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第31-33页
第2章 Pd-Ni/TiO_2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Suzuki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研究第33-49页
    2.1 引言第33-34页
    2.2 实验部分第34-39页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4-36页
        2.2.2 Pd-Ni/TiO_2催化剂的制备第36页
        2.2.3 催化剂的表征第36-38页
        2.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38页
        2.2.5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评价第38页
        2.2.6 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底物普适性测试第38-3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9-48页
        2.3.1 Pd-Ni/TiO_2催化剂的表征结果第39-42页
        2.3.2 Pd-Ni/TiO_2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活性第42-43页
        2.3.3 Pd-Ni/TiO_2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第43-45页
        2.3.4 Pd-Ni/TiO_2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底物普适性第45-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Pd-Au/TiO_2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可见光下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性能研究第49-69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2 实验部分第50-54页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0-51页
        3.2.2 Pd-Au/TiO_2催化剂的制备第51-52页
        3.2.3 催化剂的表征测试方法第52-53页
        3.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53页
        3.2.5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评价第53页
        3.2.6 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底物普适性测试第53页
        3.2.7 可见光下Pd-Au/TiO_2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机理研究实验第53-5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4-68页
        3.3.1 Pd-Au/TiO_2催化剂的表征第54-59页
        3.3.2 Pd-Au/TiO_2在可见光下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活性第59-60页
        3.3.3 Pd-Au/TiO_2在可见光下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循环使用性能第60-62页
        3.3.4 Pd-Au/TiO_2在可见光下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底物普适性第62-65页
        3.3.5 可见光下Pd-Au/TiO_2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机理研究第65-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Pd/MIL-100(Fe)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可见光下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性能研究第69-84页
    4.1 引言第69-70页
    4.2 实验部分第70-73页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70-71页
        4.2.2 Pd/MIL-100(Fe)催化剂的制备第71-72页
        4.2.3 催化剂的表征测试方法第72-73页
        4.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73页
        4.2.5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评价第7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3-83页
        4.3.1 Pd/MIL-100(Fe)催化剂的表征第73-79页
        4.3.2 Pd/MIL-100(Fe)的催化活性第79-80页
        4.3.3 Pd/MIL-100(Fe)的循环使用性能第80-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5.1 结论第84-85页
    5.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6页
作者简历第96-97页
    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第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96-97页
附录 NMR谱图第97-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共熔溶剂分离含氮化合物的研究
下一篇:表面增强拉曼(SERS)基底合成与制备及分子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