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4.1 国外农业产业化和扶贫研究 | 第11-13页 |
1.4.2 国内农业产业化和扶贫研究 | 第13-15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贫困的含义 | 第17页 |
2.1.2 扶贫的含义 | 第17-18页 |
2.1.3 产业扶贫 | 第18-19页 |
2.1.4 精准扶贫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农业规模经济 | 第20页 |
2.2.2 利益共同体理论 | 第20-21页 |
2.2.3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参与式扶贫理论 | 第22-23页 |
3 藤县实地调查设计 | 第23-27页 |
3.1 调研问题设定 | 第23页 |
3.2 调研的范围 | 第23-24页 |
3.3 调研方法和框架 | 第24-26页 |
3.3.1 调研方法 | 第24-25页 |
3.3.2 调研框架 | 第25-26页 |
3.4 调研成果 | 第26-27页 |
4 藤县农业产业扶贫分析 | 第27-46页 |
4.1 藤县区域概况 | 第27-31页 |
4.1.1 地理区位和气候 | 第27-28页 |
4.1.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28-29页 |
4.1.3 农业生产概况 | 第29-31页 |
4.2 藤县扶贫现状 | 第31-35页 |
4.2.1 阶段性扶贫成果 | 第31-33页 |
4.2.2 发展产业脱贫的有利因素 | 第33-35页 |
4.3 藤县贫困现状 | 第35-38页 |
4.3.1 贫困人口分布 | 第35-36页 |
4.3.2 贫困人口收入水平 | 第36-37页 |
4.3.3 贫困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4.4 农业产业扶贫制约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4.4.1 学历水平 | 第39页 |
4.4.2 收入来源 | 第39-40页 |
4.4.3 年龄结构 | 第40-41页 |
4.4.4 农村发展制约因素 | 第41-42页 |
4.5 扶贫产业分析 | 第42-46页 |
4.5.1 产业现状 | 第43-46页 |
5 藤县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5.1 贫困村的扶贫产业规模小,产业造血能力不足 | 第46页 |
5.2 贫困村基础设施较薄弱,限制农业扶贫产业发展 | 第46-47页 |
5.3 产业扶贫资金缺口较大,金融扶贫机制不完善 | 第47页 |
5.4 劳动力缺失问题较严峻,劳动力素质水平不高 | 第47页 |
5.5 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拓展短 | 第47-48页 |
5.6 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集体经济参与意识不强 | 第48-49页 |
6 扶贫产业的建设思路 | 第49-55页 |
6.1 发展和培育特色扶贫产业 | 第49-51页 |
6.1.1 特色种植业扶贫 | 第49-50页 |
6.1.2 特色养殖业扶贫 | 第50页 |
6.1.3 特色林业扶贫 | 第50-51页 |
6.1.4 “一村一品”建设 | 第51页 |
6.2 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 第51-52页 |
6.2.1 蔬菜鲜果类 | 第51页 |
6.2.2 林业 | 第51页 |
6.2.3 养殖业 | 第51-52页 |
6.2.4 培育加工企业 | 第52页 |
6.3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经营主体 | 第52-54页 |
6.3.1 积极引导成立村民合作社 | 第52页 |
6.3.2 培育种养大户、发展家庭农场 | 第52-53页 |
6.3.3 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 | 第53页 |
6.3.4 加快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 第53-54页 |
6.4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完善贫困村发展配套体系 | 第54-55页 |
6.4.1 加快建设农村产品电商品牌和电商人才的培训 | 第54页 |
6.4.2 构建农产品电商供应体系 | 第54-55页 |
7 对策与建议 | 第55-59页 |
7.1 加大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投入 | 第55页 |
7.2 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生产发展能力 | 第55-56页 |
7.3 加强贫困户的职业培训,注重贫困子女教育 | 第56页 |
7.3.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第56页 |
7.3.2 加大对贫困子女的教育扶持力度 | 第56页 |
7.4 积极在贫困村推广农业适用技术 | 第56页 |
7.5 加快落实支持政策,创新金融扶贫支持 | 第56-57页 |
7.5.1 实施保险业助推农业产业脱贫 | 第56-57页 |
7.5.2 积极探索多种农业资产收益模式 | 第57页 |
7.6 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 第57-59页 |
7.6.1 建立数据动态监督管理 | 第57页 |
7.6.2 严格扶贫考核问责激励机制 | 第57-5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8.1 结论 | 第59页 |
8.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