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樟论文

水分胁迫对芳樟优良无性系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7-12页
ABSTRACT第12-18页
1 前言第19-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7页
        1.2.1 水分胁迫的研究进展第21-25页
        1.2.2 容器苗的研究进展第25-27页
        1.2.3 土壤消毒的研究进展第27页
    1.3 研究技术路线第27-29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9-36页
    2.1 试验材料第29页
    2.2 试验设计第29-31页
    2.3 试验方法第31-35页
        2.3.1 苗木日常管理第31页
        2.3.2 苗木生长指标的测定第31页
        2.3.3 苗木生理指标的测定第31-34页
        2.3.4 苗木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第34-35页
    2.4 数据分析第35-3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6-92页
    3.1 芳樟地径生长分析第36-39页
        3.1.1 不同处理对芳樟地径生长的影响第36-37页
        3.1.2 芳樟地径数学方程模型的建立以及回归显著性分析第37-38页
        3.1.3 单因素分析第38-39页
    3.2 芳樟苗高生长分析第39-43页
        3.2.1 不同处理对芳樟苗高生长的影响第39-40页
        3.2.2 芳樟苗高数学方程模型的建立以及回归显著性分析第40-41页
        3.2.3 单因素分析第41-42页
        3.2.4 互作效应分析第42-43页
    3.3 芳樟叶片生长分析第43-57页
        3.3.1 芳樟叶片生长数量比较第43-44页
        3.3.2 芳樟叶片最大面积比较第44-46页
        3.3.3 芳樟叶片SPAD值比较第46-47页
        3.3.4 芳樟荧光参数比较第47-57页
    3.4 芳樟生物量分析第57-60页
        3.4.1 芳樟生物量分配比较第57-59页
        3.4.2 芳樟植株含水率比较第59-60页
    3.5 芳樟根系活力分析第60-63页
        3.5.1 不同处理对芳樟根系活力的影响第60-61页
        3.5.2 芳樟根系活力数学方程模型的建立以及回归显著性分析第61页
        3.5.3 单因素分析第61-62页
        3.5.4 互作效应分析第62-63页
    3.6 芳樟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第63-73页
        3.6.1 芳樟MDA含量比较第63-65页
        3.6.2 芳樟SOD活性比较第65-66页
        3.6.3 芳樟POD活性比较第66-68页
        3.6.4 芳樟CAT活性比较第68-69页
        3.6.5 芳樟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第69-71页
        3.6.6 芳樟可溶性糖含量比较第71-73页
    3.7 芳樟矿质元素吸收分析第73-91页
        3.7.1 芳樟各器官全K含量比较第73-75页
        3.7.2 芳樟各器官全Ca含量比较第75-78页
        3.7.3 芳樟各器官全Na含量比较第78-80页
        3.7.4 芳樟各器官全Mg含量比较第80-83页
        3.7.5 芳樟各器官全Fe含量比较第83-85页
        3.7.6 芳樟各器官全Zn含量比较第85-88页
        3.7.7 芳樟各器官全Cu含量比较第88-91页
    3.8 芳樟死亡率情况分析第91-92页
4 结论与讨论第92-97页
    4.1 不同处理对芳樟生长指标的影响第92-93页
    4.2 不同处理对芳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第93-94页
    4.3 不同处理对芳樟根系活力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第94-95页
    4.4 存在问题与讨论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果蒲桃生境群落特征与保护评价研究
下一篇:镁对杉木新叶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合生理及超微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