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蒲桃生境群落特征与保护评价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白果蒲桃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2.2 植物生境群落特征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3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评价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1页 |
2.1 地理位置与面积 | 第19页 |
2.2 地质与地貌 | 第19页 |
2.3 气候 | 第19页 |
2.4 土壤 | 第19-20页 |
2.5 植物群落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白果蒲桃生境群落植物区系研究 | 第21-29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1.1 野外调查方法 | 第21页 |
3.1.2 植物区系成分确定 | 第21-22页 |
3.2 物种结构 | 第22-24页 |
3.2.1 物种基本组成 | 第22页 |
3.2.2 物种组成数量结构分析 | 第22-24页 |
3.3 区系地理成分 | 第24-28页 |
3.3.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第24-25页 |
3.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第25-28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白果蒲桃生境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 第29-38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4.2 生境群落不同层次物种的重要值分析 | 第29-34页 |
4.3 生境群落植物胸径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4.4 生境群落植物树高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白果蒲桃生境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38-43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5.2.1 物种丰富度分析 | 第39页 |
5.2.2 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9页 |
5.2.3 物种优势度分析 | 第39-40页 |
5.2.4 物种均匀度分析 | 第40页 |
5.2.5 与其它地区生境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 第40-41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第六章 白果蒲桃生境群落生态位及种间关系研究 | 第43-56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6.1.1 群落生态位特征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6.1.2 群落种间竞争范围的确定 | 第44-45页 |
6.1.3 群落种间竞争强度的计算方法 | 第45页 |
6.2 白果蒲桃生境群落生态位特征 | 第45-52页 |
6.2.1 优势种重要值 | 第45-46页 |
6.2.2 生态位宽度 | 第46-47页 |
6.2.3 生态位相似性 | 第47-50页 |
6.2.4 生态位重叠 | 第50-52页 |
6.3 白果蒲桃生境群落种间关系研究 | 第52-54页 |
6.3.1 对象木和竞争木概况 | 第52-53页 |
6.3.2 白果蒲桃与伴生树种地种间竞争 | 第53-54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白果蒲桃珍稀濒危等级和保护管理评价 | 第56-63页 |
7.1 白果蒲桃珍稀濒危评价 | 第56-58页 |
7.1.1 珍稀濒危评价指标的建立与计算 | 第56-57页 |
7.1.2 权重分配与濒危等级划分 | 第57页 |
7.1.3 评估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7.2 白果蒲桃保护现状评价 | 第58-61页 |
7.2.1 保护现状评价指标的建立与计算 | 第58-60页 |
7.2.2 权重分配 | 第60页 |
7.2.3 评估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7.3 保护措施建议 | 第61页 |
7.3.1 加强法律保护,明确责任 | 第61页 |
7.3.2 加强对白果蒲桃的保护管理 | 第61页 |
7.3.3 加大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 第61页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A 云霄县白果蒲桃生境群落维管束植物名录 | 第67-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