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正司法改革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居正司法改革思想概述 | 第19-53页 |
一、居正司法改革思想的背景 | 第19-35页 |
(一) 时代动因 | 第19-24页 |
1.司法主权危机 | 第19-21页 |
2.法律权威的缺失 | 第21-24页 |
(二) 现实困境 | 第24-29页 |
1.司法受制于行政 | 第25-26页 |
2.司法效率低下 | 第26-28页 |
3.司法机关和人员的数量困局 | 第28-29页 |
(三) 思想渊源 | 第29-35页 |
1.三民主义学说的继承 | 第29-31页 |
2.西方法学流派的借鉴 | 第31-34页 |
3.传统法律思想的承袭 | 第34-35页 |
二、居正司法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指导原则 | 第35-44页 |
(一) 司法改革的基本理念 | 第35-38页 |
1.民族本位 | 第35-36页 |
2.法治国家 | 第36-37页 |
3.以民为本 | 第37-38页 |
(二) 司法改革的指导原则 | 第38-44页 |
1.党化原则 | 第39-41页 |
2.本土化原则 | 第41-42页 |
3.系统性原则 | 第42-44页 |
三、居正司法改革的总体思路 | 第44-53页 |
(一) 司法新原则的逐步确立 | 第44-47页 |
1.政治原则 | 第44-45页 |
2.独立原则 | 第45-46页 |
3.“妥”、“速”原则 | 第46-47页 |
(二) 司法体制机制的渐趋完善 | 第47-50页 |
1.司法机关建设 | 第47-48页 |
2.司法制度建设 | 第48-49页 |
3.司法主体建设 | 第49-50页 |
(三) 司法功能的现实定位 | 第50-53页 |
1.维护人民权益 | 第50-51页 |
2.树立法律权威 | 第51-52页 |
3.普及法律知识 | 第52-53页 |
第二章 居正司法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53-88页 |
一、司法机构的改造与重建 | 第53-67页 |
(一) 整顿最高法院 | 第53-57页 |
1.机构调整 | 第53-54页 |
2.积案问题 | 第54-56页 |
3.西南分院事件 | 第56-57页 |
(二) 健全各级法院 | 第57-64页 |
1.行政法院之创设 | 第58-59页 |
2.公务员惩戒权之独立 | 第59-61页 |
3.普设新式法院 | 第61-64页 |
(三) 改良狱政 | 第64-67页 |
1.监所建设 | 第64-65页 |
2.犯人改造 | 第65-66页 |
3.改善监狱生活条件 | 第66-67页 |
二、司法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第67-75页 |
(一) 改进审判机制 | 第67-70页 |
1.三级三审制的推行 | 第67-68页 |
2.注重初审 | 第68-69页 |
3.厉行法律审 | 第69-70页 |
(二) 倡行陪审制 | 第70-72页 |
1.陪审制与普法 | 第70-71页 |
2.陪审制与司法党化 | 第71-72页 |
(三) 维护司法独立 | 第72-75页 |
1.司法组织独立 | 第73-74页 |
2.司法经费独立 | 第74-75页 |
三、裁判依据的变革 | 第75-80页 |
(一) 认可判例为裁判依据 | 第75-77页 |
1.“中国向来为判例法国家” | 第75-76页 |
2.“判例法”与“成文法”具有同一性 | 第76页 |
3.“判例法”是“成文法”的重要补充 | 第76-77页 |
(二) 判例法的实践形式——“党义判例” | 第77-80页 |
1.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 | 第77-78页 |
2.刺杀孙传芳之施剑翘特赦案 | 第78页 |
3.杨维骞特赦案对郑案成例的引用 | 第78-80页 |
四、司法官员的考选与培养 | 第80-88页 |
(一) 外部保障 | 第80-83页 |
1.完善法官选任机制 | 第80-81页 |
2.加强法官训练 | 第81-82页 |
3.提高人员待遇 | 第82-83页 |
(二) 提升自我修养 | 第83-85页 |
1.确立服务之人生观 | 第83-84页 |
2.确立三民主义中心思想 | 第84页 |
3.国家政策之了解 | 第84-85页 |
(三) 重视学校教育 | 第85-88页 |
1.“增广学额,奖诱入学” | 第85-86页 |
2.主张分级教育 | 第86-88页 |
第三章 居正司法改革思想的评价 | 第88-110页 |
一、居正司法改革思想的现代性 | 第88-101页 |
(一) 传统司法理念的现代意义 | 第88-93页 |
1.注重减轻讼累 | 第88-90页 |
2.省刑罚 | 第90-91页 |
3.恤刑狱 | 第91-93页 |
(二) 现代司法理念的实践价值 | 第93-97页 |
1.司法独立的努力 | 第93-94页 |
2.司法公正的追求 | 第94-95页 |
3.司法权威的塑造 | 第95-97页 |
(三) 基于国情的改革定位 | 第97-101页 |
1.以民族独立为指向 | 第97-99页 |
2.以社会转型为基础 | 第99-100页 |
3.以服务民生为依归 | 第100-101页 |
二、居正司法改革思想的局限性 | 第101-110页 |
(一) 激进的民族主义倾向 | 第101-104页 |
1.从“社会本位”到“民族本位” | 第101-102页 |
2.司法建构中的政治导向 | 第102-104页 |
3.司法实践中的曲附民意 | 第104页 |
(二) 功利主义的路径选择 | 第104-107页 |
1.压力下的改革诉求 | 第104-105页 |
2.形式化的推进方式 | 第105-106页 |
3.浓厚的工具性特征 | 第106-107页 |
(三) 司法党化的现实矛盾 | 第107-110页 |
1.党国元老与司法院长的角色对立 | 第107页 |
2.司法党化与司法独立的理念冲突 | 第107-108页 |
3.党义决狱的逻辑悖论 | 第108-110页 |
结语 | 第110-11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