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新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27页 |
2.1 新社会阶层的概念与内涵 | 第19-21页 |
2.2 新阶层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21-23页 |
2.2.1 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调整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 第21-22页 |
2.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 第22页 |
2.2.3 政治的清明宽松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 | 第22-23页 |
2.3 新社会阶层的特征 | 第23-24页 |
2.3.1 普遍拥护改革开放政策,价值取向趋向多元性 | 第23页 |
2.3.2 阶层的群体构成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 第23页 |
2.3.3 新阶层不断发展壮大且参政意识不断增强 | 第23-24页 |
2.4 新社会阶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4-27页 |
2.4.1 新社会阶层的现状 | 第24页 |
2.4.2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趋势 | 第24-27页 |
第3章 中共对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的变迁过程 | 第27-41页 |
3.1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1978-1989) | 第27-30页 |
3.2 第二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1989-2002) | 第30-35页 |
3.2.1 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 第31-32页 |
3.2.2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2-34页 |
3.2.3 新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第34-35页 |
3.3 第三阶段:十六大以来(2002-至今) | 第35-38页 |
3.4 对新社会阶层中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政策的调整过程 | 第38-41页 |
第4章 中共对新社会阶层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分析 | 第41-47页 |
4.1 新社会阶层的力量发展壮大,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 第41-43页 |
4.2 新阶层内部不断分化,必须调整政策与之相适应 | 第43-44页 |
4.3 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国家现代化 | 第44-47页 |
第5章 中共对新社会阶层政策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47-55页 |
5.1 经济方面 | 第47-48页 |
5.1.1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壮大 | 第47页 |
5.1.2 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竞争的局面 | 第47-48页 |
5.1.3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带来的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 第48页 |
5.2 政治方面 | 第48-50页 |
5.2.1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与执政党领导对象的变化 | 第48-49页 |
5.2.2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的变化 | 第49页 |
5.2.3 加快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构建通畅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 | 第49-50页 |
5.3 文化方面:加大了文化心理建设,营造各阶层和谐的气氛 | 第50-51页 |
5.3.1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 第50页 |
5.3.2 加大了文化心理建设,提高了社会竞争意识 | 第50-51页 |
5.3.3 打破了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 | 第51页 |
5.4 社会方面 | 第51-55页 |
5.4.1 打破了原来的城乡户籍、单位、干部、工人等制度 | 第51-52页 |
5.4.2 带来了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 | 第52-53页 |
5.4.3 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 | 第53-55页 |
第6章 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我国新社会阶层政策的思路 | 第55-61页 |
6.1 加强党对新社会阶层政策调整 | 第55-57页 |
6.1.1 对目前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的思考与评价 | 第55-56页 |
6.1.2 新时期新任务要求党不断出台新政策 | 第56页 |
6.1.3 加强党的政策制定的预见性 | 第56-57页 |
6.2 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保阶层分化中社会公正性 | 第57-59页 |
6.2.1 建立服务型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第57-58页 |
6.2.2 规范公正市场经济,使之健康发展 | 第58页 |
6.2.3 建立一个合理的流动机制 | 第58-59页 |
6.3 引导新社会阶层积极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 第59-60页 |
6.3.1 引导新社会阶层健康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59页 |
6.3.2 提高新社会阶层的综合素质,加大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培养力度 | 第59页 |
6.3.3 完善新社会阶层的有序的政治参与机制,拓宽其政治参与的渠道 | 第59-60页 |
6.4 通过政策创新,调解利益分配,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