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我国城市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

目录第4-7页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0-11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第11-12页
        1.1.2 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第12页
        1.1.3 杭州市旅游空间格局重构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技术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5-16页
2 理论基础第16-22页
    2.1 旅游系统理论第16-17页
    2.2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第17-18页
    2.3 灰色系统理论第18-19页
    2.4 区域竞合理论第19-20页
    2.5 后发优势理论第20-22页
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2-25页
    3.1 城市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第22-23页
    3.2 城市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第23-24页
    3.3 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研究第24-25页
4 城市新区旅游的特征、类型及其开发模式第25-34页
    4.1 城市新区旅游的特征第25-28页
        4.1.1 城市新区第25页
        4.1.2 城市新区旅游第25-26页
        4.1.3 城市新区旅游的特征第26-28页
    4.2 城市新区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第28-34页
        4.2.1 区域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第28-29页
        4.2.2 城市新区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第29-34页
5 杭州市萧山区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分析第34-50页
    5.1 样本选取说明第34页
    5.2 开发条件分析第34-44页
        5.2.1 旅游经济条件分析第34-38页
        5.2.2 交通区位条件分析第38-39页
        5.2.3 旅游资源条件分析第39-42页
        5.2.4 旅游开发格局分析第42-43页
        5.2.5 政府政策因素分析第43-44页
    5.3 旅游产品分析第44-48页
        5.3.1 观光旅游产品第44-45页
        5.3.2 休闲旅游产品第45-46页
        5.3.3 专项旅游产品第46-48页
    5.4 开发过程分析第48-50页
        5.4.1 “从无到有”探索起步阶段(1994-2001年)第49页
        5.4.2 “从低到高”推广发展阶段(2002-2006年)第49页
        5.4.3 “从弱到强”纵深强化阶段(2007-)第49-50页
6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萧山旅游开发模式探究及优化对策研究第50-59页
    6.1 萧山旅游开发模式的灰色关联分析第50-56页
        6.1.1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0-51页
        6.1.2 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的构建第51-52页
        6.1.3 灰色关联度分析第52-55页
        6.1.4 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第55-56页
    6.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萧山旅游开发模式优化对策研究第56-59页
        6.2.1 开发动力第56-57页
        6.2.2 产品开发第57页
        6.2.3 空间组织第57页
        6.2.4 区域竞合第57-58页
        6.2.5 产业发展第58-59页
7 研究结论第59-62页
    7.1 城市新区旅游开发模式理论研究的一般性结论第59-60页
    7.2 城市新区旅游开发实证分析的结论第60页
    7.3 城市新区旅游开发优化对策的结论第60-61页
    7.4 研究不足和尚待研究的课题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外国留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视角的曲阜夜间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