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同黄土隧道洞口拱顶坍塌原因分析和处置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黄土地质隧道塌方典型实例 | 第8-11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关同隧道工程概况 | 第14-26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4-18页 |
2.1.1 工程简介 | 第14-16页 |
2.1.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6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16-17页 |
2.1.4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17-18页 |
2.2 隧道洞身支护 | 第18-23页 |
2.2.1 明洞衬砌设计 | 第18页 |
2.2.2 暗洞衬砌设计 | 第18-23页 |
2.3 施工方法与过程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关同隧道出口塌方过程 | 第26-35页 |
3.1 地表监控量测 | 第26-30页 |
3.2 隧道洞口冒顶 | 第30-32页 |
3.3 塌方原因初步分析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关同隧道出口拱顶坍塌原因分析 | 第35-45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关同隧道出口左线塌方段地质雷达分析 | 第35-37页 |
4.2.1 探测方法 | 第35-36页 |
4.2.2 探测结果 | 第36-37页 |
4.3 黄土特殊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 第37-38页 |
4.4 关同隧道出口左线拱顶坍塌力学机理分析 | 第38-43页 |
4.4.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38-39页 |
4.4.2 计算模型和参数 | 第39-41页 |
4.4.3 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5 关同隧道出口左线拱顶坍塌人为因素分析 | 第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关同隧道出口拱顶坍塌处理方案 | 第45-54页 |
5.1 塌方处理原则 | 第45页 |
5.2 塌方处理措施 | 第45-52页 |
5.2.1 洞外山体部份的处理 | 第45-47页 |
5.2.2 洞口塌方处理 | 第47-52页 |
5.3 施工技术及安全保证措施 | 第52-53页 |
5.3.1 技术保障措施 | 第52-53页 |
5.3.2 安全保证措施 | 第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处理效果评价 | 第54-70页 |
6.1 隧道监控量测简介 | 第54-57页 |
6.2 塌方处监控量测 | 第57-64页 |
6.2.1 各断面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情况如下图 | 第57-62页 |
6.2.2 地表下沉 | 第62-64页 |
6.3 塌方处理后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69页 |
6.3.1 计算模型和参数 | 第64-65页 |
6.3.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70-72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