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超声成像和超声造影剂 | 第12-17页 |
1.2.1 超声成像 | 第12-13页 |
1.2.2 超声造影剂 | 第13-14页 |
1.2.3 诊疗一体化的超声造影剂 | 第14-17页 |
1.3 纳米药物输送体系 | 第17-20页 |
1.4 透明质酸与肿瘤靶向 | 第20-23页 |
1.4.1 透明质酸简介 | 第20-21页 |
1.4.2 透明质酸主动靶向肿瘤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5-27页 |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5-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1.3 实验动物及细胞系 | 第26-27页 |
2.2 各种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2.3 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28-30页 |
2.3.1 装载 R6G 的液态氟碳纳米胶囊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2 装载 DOX 的液态氟碳纳米胶囊的制备 | 第29页 |
2.3.3 透明质酸修饰的载药液态氟碳纳米胶囊的制备 | 第29-30页 |
2.4 药物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0-32页 |
2.4.1 阿霉素紫外可见吸收标准曲线 | 第30页 |
2.4.2 阿霉素荧光标准曲线 | 第30页 |
2.4.3 包封率的计算 | 第30-31页 |
2.4.4 载药量的计算 | 第31页 |
2.4.5 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 第31-32页 |
2.5 体外细胞实验 | 第32-34页 |
2.5.1 载体生物相容性 | 第32页 |
2.5.2 纳米胶囊的细胞摄取 | 第32-33页 |
2.5.3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成像 | 第33页 |
2.5.4 载药复合纳米胶囊细胞毒性 | 第33-34页 |
2.8 超声造影成像评价 | 第34-35页 |
2.8.1 体外超声造影成像评价 | 第34页 |
2.8.2 体内超声造影成像评价 | 第34-35页 |
2.9 HepG2 荷瘤裸鼠动物模型实验 | 第35页 |
2.9.1 细胞培养 | 第35页 |
2.9.2 肿瘤接种 | 第35页 |
2.9.3 小动物活体成像 | 第35页 |
2.10 其它分析测试方法 | 第35-36页 |
2.10.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5-36页 |
2.10.2 动态光散射仪 | 第36页 |
2.10.3 Zeta 电位分析仪 | 第36页 |
2.10.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第36页 |
2.10.5 荧光分光光度计 | 第36页 |
2.11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 第36-37页 |
第3章 复合纳米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 第37-44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透明质酸修饰的液态氟碳纳米胶囊的制备 | 第37-38页 |
3.3 复合纳米胶囊的性能表征 | 第38-41页 |
3.3.1 复合纳米胶囊的电位表征 | 第38-39页 |
3.3.2 复合纳米胶囊的粒径表征 | 第39-40页 |
3.3.3 复合纳米胶囊的电镜及元素分析表征 | 第40-41页 |
3.4 复合纳米胶囊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复合纳米胶囊的性能研究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药物载体性能研究 | 第44-48页 |
4.2.1 阿霉素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4-46页 |
4.2.2 透明质酸修饰的载药液态氟碳纳米胶囊的制备和表征 | 第46-47页 |
4.2.3 体外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 第47-48页 |
4.3 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 | 第48-50页 |
4.4 超声造影成像性能研究 | 第50-52页 |
4.4.1 体外超声造影成像 | 第50-51页 |
4.4.2 体内超声造影成像 | 第51-52页 |
4.5 载阿霉素纳米胶囊细胞毒性研究 | 第52-54页 |
4.6 体内肿瘤靶向性能研究 | 第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